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作品 > 正文

英文文学作品翻译分析论文

  1. 如何更好的理解俄国文学?
  2. 外国文学作品是作者写得好,还是因为汉语丰富给它翻译的很好?

如何更好的理解俄国文学

俄国文学和中国文学很接近。他们的观念和我们差不多。看着不累。欧美文学看着有点累人。大概和翻译有关。

契科夫有点像老舍。写人物性格,写小人物。俄罗斯文学每个时期都能树立起一个标杆,使得后人不敢怠慢,后人写的差了,自己都不好意思。我们这里树立的标杆不多,后人写的差了,也无所谓。

俄罗斯文学写出了一些看了就想爱的女性比如冬妮娅,我看好多人都爱上了冬妮娅,一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不说保尔,就说冬妮娅。其实冬妮娅还有点小反派。小反派还那么惹人爱,

英文文学作品翻译分析论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我们这里很奇怪,写女人贬低的多。不是母老虎就是女流氓,不如此就不会写了。比如那个废都,还有装台,还有白鹿原,还有暂坐----,作家们写女流氓本事很大。不是流氓就是盲流,如何写出能让人爱的女人,我们的作家们一筹莫展。他们都没爱过吗?即便不爱身边和自己结了婚的女人。也该爱一个和自己结不了婚的女人,没爱过当什么作家。

这大概是我们的文学和俄罗斯文学最大的区别。

外国文学作品作者写得好,还是因为汉语丰富给它翻译的很好?

外国文学作品是作者写得好,还是因为汉语丰富给它翻译的很好?依我看它们之间是有着必然联系的,又有着各自很高创作水平的。所以我认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在此想用比喻方法来回答这个话题。

英文文学作品翻译分析论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外国文学作品如同舶来的食材,要想把菜品做的色香味俱全,首先挑选食材很重要。于是,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司汤达的《红与黑》等一批批外国著名作家及优秀作品纳入了中国翻译家的视线。中国的翻译家们就像沙里淘金似的发现了那些外国著名文学作品并传播给了国人。

而丰富的汉语则好像是各种地道的中国调料,翻译家则成了高超的厨师,煎炒烹炸,大显身手,既保持了外国文学作品的原汁原味,又做到了适应中国口味的阅读欣赏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你汉语再丰富,翻译家再优秀,如果没有好的外国文学作品,一切等于零。

英文文学作品翻译分析论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所以,我把一部部外国优秀文学作品比作一间间房子,房子再好可住不了,因为你看不懂。

这时翻译家上阵了,把如同各式各样漂漂亮亮装修材料般的丰富汉语发挥的淋漓尽致,使外国文学作品中西合璧焕然一新,在中国大放异彩。

实际上翻译家就是一种二次创作,既然是创作,那就离不开丰富的语言文字,既有外国的,还有中国的,既要准确到位,还要绚丽多彩。

人们普遍有这样一种认知,就是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因为里面有一个及时和需要的哲理在其中。

但是在外国文学作品上,好像不太适合,二者似乎牵连着很微妙的关系。

我认为,好的文学作品只要是一出品,不论是哪国的,对于广大读者来讲,都是一种雪中送炭的伟大,因为它给了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营养。

这两种因素都存在。为什么有的时候强调要读原著、原本?原因就是作者在用母语写作时,会更准确更生动地表达原意。我们阅读的外国文学作品,多数是汉语译本那些名著大家看后好评如潮的作品应该说首先是由于书的“基因”好,也就是作者写得好。这是首要条件。

其次翻译也非常重要。译者的语言文字水平直接关系到作品的阅读量和被喜爱度。所以翻译本身也是一种非常辛苦的创作活动。翻译水平如何,也受一些客观条件制约。比如有些老翻译家,虽然外语水平相当高,但是他们翻译出来的一些文字,和我们现在使用的词语和文体有一定的差异,读起来就觉得不够流畅,甚至他们翻译过来的东西有时还需要再“翻译”。相反一些并不是很出名,但与我们生活在同一年代的年轻翻译家,他们的翻译作品从“口味”讲,跟我们很一致,读起来就感觉比较容易接受

个人在买一些外国作品时,比较倾向于同一本书不同译者、不同版本的译著。对比着看,每位译者对原著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表达上的不同风格,有助于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原著,感受作品的绚烂色彩比如下面这张图片中斯蒂芬·茨威格***作品的三种不同译本,我个人还是偏爱上面这本旧版本。大家注意,这三本(上面两本是同一译者所译)除了书名不同,连作者名字的翻译都不同,左下一本叫“斯台芬”,其它两本相同,都是叫“斯蒂芬”,挺有意思吧?而《培根论说文集》的两种版本,我比较喜欢湖南人民[_a***_]的版本。这并不是说它们就一定比别的版本翻译的好,只是读者个人在语言风格上的一种喜爱而已。换一个人可能又是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