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半张纸文学理论,半张纸文学评论

  1. 加缪的《局外人》到底想表达什么?
  2. 对于电影而言什么是文学性?

加缪的《局外人》到底想表达什么

加缪《异乡人》---灵魂不受审判

我也有点没有看懂这本书发表自己的想法,和大家交流。

读这本《异乡人》,最先是被封面所吸引,封面上一个潇洒的叼着烟卷的男人,再加上卷首语“我知道这世界我无处容身,只是,你凭什么审判我的灵魂”这句话,所以激起了兴趣,就来阅读了。

半张纸文学理论,半张纸文学评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初读这本书,完全不懂为何它叫做法律文学经典著作觉得和法律压根不沾边,但读的读的自然就懂了。

这段话,在我看来,就是整本小说的精髓

他们说,妈妈死了,我没哭,该死”

半张纸文学理论,半张纸文学评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隔天就和女友厮混,该死

挑拨朋友仇家互斗,该死

我合该天地不容,人神共愤

半张纸文学理论,半张纸文学评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但你们企图用来拯救我的那一套,又算什么

***《局外人》是存在主义的经典***。

***以零度写作进行,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即使连自己的母亲去世,也没有任何伤心之意。

仿佛是一个冰冷的透明人。

***其实是想说世界是荒谬的,人世是痛苦的,一切都毫无希望,我们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局外人!

很有兴趣回答这个问题,最近刚看完这本书,一口气看完的,看完意犹未尽,我太喜欢加缪的这种写作风格了,称他为文学里的存在主义大师一点不为过!

《局外人》讲的是一个普通人完成他的成人礼的过程,***主人公默尔索看似荒谬、离经叛道,实际上他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对抗这个荒谬的世界。

***从默尔索得知母亲去世开始消息开始,母亲去世他没有掉一滴泪,整个送殡过程,他完全只在意自己的身体感受,以至于后来在法庭上,母亲去世被定性为他是责任人,推动了***案的审判结果最终导向。

默尔索没有说出一句为自己辩护的话,被判处***后,牧师来给他做最后的开导,想让他在上帝面前得到宽恕。直到这一刻,默尔索彻底的怒了,他反抗的那一刻他真正完成了他的成人礼,身体和心灵上的。

默尔索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他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不想升职,结不结婚无所谓,跟谁结也无所谓,不知道自己爱不爱一个人,他做的所有事情都是遵从自己的身体,这是人类进化的第一步,先搞清楚自己的本性,而不是用扭曲的思想操控身体。这是这本书想表达的观点之一。


加缪其人

阿尔贝·加缪,生于1913年,法国著名文学家,存在主义与“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加缪在阿尔及利亚长大,度过了极为艰辛的童年,他的父亲因为战争而阵亡,母亲为了将他抚养长大,成为有钱人家的一名佣人。早年的加缪得以进入学校接受教育,不幸的是,十七岁的他就被诊断出罹患肺结核。

1932年,加缪开始发表作品。十年后,到了1942年,加缪在巴黎担任《巴黎晚报》的编辑,发表了他的成名作《局外人》,首次在书中提出存在主义关于“荒谬”的概念。《局外人》一书的出版,让他一举成名。

加缪的一生颠沛流离,颇不得意,但是在绝望的处境下,始终坚持正义和真理,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加缪一直走在反抗的道路上,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的大无畏反抗精神,让他成为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在昨天,我搞不清”。主人公默尔索的这句内心独白成了这本***惊世骇俗的开篇。

《局外人》全书从一开始就把我们引入一个充满荒诞和戏剧性的世界,默尔索与这个世界的各自冲突矛盾也由此展开。

没有哭天抢地,没有悲痛欲绝,他平静地在母亲的遗体边上点上烟,喝起了热咖啡;在草草结束母亲的葬礼的第二天,他就去海滩放肆玩乐,毫不避讳地去***看滑稽电影,和女友寻求***上的***……

默尔索在一场纷争中枪杀了一个阿拉伯人。他对自己犯下***罪的事实供认不讳,并且没有为自己做任何辩解。

对于电影而言什么是文学性

文学,一种语言艺术形式。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剧本、寓言童话等,文学具有用独特的语言反映作者独立心灵世界的艺术性。而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它运用声、光、电等形式将文字语言通过画面展现出来,具有更强的感染力,渲染了文学性。电影来源于文学作品,展示地是文学艺术,只是手段不同、表现形式不同,但塑造的效果相同。

谢邀。

电影之于文学性,主要体[_a***_]影像上面,通过视觉画面来构筑文学内核,展示其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

纸字媒体的文学性通过字里行间传达,看起来比较直接,对于一个才智不是低下的人来说,也比较容易理解,从中解读出他自己的领悟。对于不同的受众而言,其文学修养的高低上下,也基本决定了其文学的理解力和文字的解构能力,这里按下不表。

主要说说电影的文学再现,这和导演的个人风格绝对密切相关,一个导演的文学修养有多高,可以从他的电影中得到解读。电影的画面感需要精心构制,可以反映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和处世哲学,当然,最直接的表现手法就是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来判断,这个不难理解,难能可贵的是有些文学修养比较高的导演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景物、环境来衬托主人公的思绪和感触,以期达到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这就要求导演不能太落俗套,要有标新立异的手段和追求。有些人在展示国产片主人公心绪起伏的时候,总是用大海来表现,多则乱,后来成了一种诟病,说明其手法单一,其文学的修为也不是很高,远没有抓住人的思绪,也就使得文学性浅显无力,根本达不到直击人的心灵最深、最柔软处的目的,也就终于成不了一部合格的电影,是为导演大忌。

当然,个人的理解也有区别,而且萝卜***各有所爱,你喜欢深沉,并不见得别人就乐于接受,他追求雅俗共赏的氛围,也并不就是有多低俗,这要看画面的视觉效果和主题思想有多少契合度。

私下以为:只有增强自身的文学修养,才能在画面的视觉冲击中将文学表达合理化,进而追求或达到个性化,独特化和理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