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北洋水师旗舰定远号由德国制造,其交付给大清时曾是亚洲最大的铁甲舰之一。一般军舰入列命名都由所装备的海军军方命名,好象没有听说过定远舰的命名与安徽定远县有何关系。
并没有什么关系吧,北洋水师的定远舰的来历已有回答,而定远县的称呼来源已久。南朝梁武帝时,始以“定远”为县名。据《太平寰宇记》载:“梁天监三年(504年),土人蔡丰据东城,自魏归,武帝嘉之,改曰丰城,立为定远郡,又改为广安郡定远县”。梁武帝普通五年(524年),派定远将军曹世宗攻破西曲阳,收复淮南失地,将西曲阳、阴陵、东城三县并为定远郡,置定远县。县名“定远”,含有安定边界、收复远方失地之意。
没有一毛钱关系,定远、镇远二舰命名来自保定府和镇江府
清末北洋水师主力舰“八大远”命名是李鸿章定的,取“定镇致来,靖经威济”之意。后威远号老旧,战斗力差,调南洋水师的龙威号铁甲舰过来,改名为平远号,代替威远号成为八大远之一。
八大远中,定远、镇远二舰为从德国伏尔铿船厂订购,排水量最大,战斗力最强,造价也最为昂贵。两舰购置费共1740万马克,合326万两白银,再加相关配套费用共支付339万两白银。但是户部只划拨了30万两,其余300多万两都是各处划拨、借调和商捐。
其中两淮盐商们贡献了一百万两商捐,直隶总督府划拨了40多万两(李鸿章就是直隶总督),所以李鸿章就取直隶总督署所在地保定府的“定”字,两淮商人聚集地镇江府的“镇”字,将两舰分别命名为定远号和镇远号。同时定远和镇远也有威震远方之意,寄托海防期望。
339万两海军购置款,中央只给了30万两,其余全靠自筹,晚清时局实在让人唏嘘,李鸿章这个“大清糊裱匠”已经尽力了。
谢谢邀请!
包括“定远”在内的北洋海军军舰的舰名设定,都和当时中国的地名没有直接联系,只是取一些威武的名词,其中的一些可能会和地名有所巧合,但在命名当时是没有考虑到用地名命名的。中国海军开始全面使用地名作为军舰的舰名,是到了民国南京***时代。
下面把北洋海军军舰的命名情况大致做个说明:
“操江”:属于调用的南洋水师军舰,操江二字出自两江总督官衔全称,意思是“操巡长江”。
“超勇”“扬威”:分别借用清代超勇将军、扬威将军的封号名称。
“镇东”“镇西”等蚊子船:由两江总督沈葆桢起名,即镇摄东西南北中各方的意思。
“远”字系列:即“定远”“镇远”等八大远,远意指远方、远人,之前加上威武的字样,就具有了震慑远方的寓意。这一类威武的词语当时也出现在其他地区的炮台命名上,例如广东虎门炮台中,就有定远炮台、镇远炮台等名称。
“康济”:由船政大臣命名。
“利运”“敏捷”:二者分别是运输船和风帆练习舰,舰名取了直白的词语。
“福龙”:由船政大臣命名。
没有关系,定远舰的名字和安徽省定远县名字一样纯属巧合。
早期由于购买的军舰杂乱不统一,因此名称均取自含义“威武”词语。比如:
“龙骧” 、“虎威”、“飞霆” 、“策电”、“超勇”、“扬威”等;
后来清朝经过著名的“塞防海防之辩”后,清朝的海军开始逐有规模,同级同类战舰颇多,因此此时清朝对海军命名呈现统一化,均以一个字号贯穿各同类舰的舰名。
北洋水师巡洋舰均冠以“远”字,含义“长久永远”,比如:
“定远”、“镇远”、“济远”、“经远”、“来远”、“致远”、“靖远”、“平远”、“威远”等;
炮舰冠以“镇”字,含义“安定”,比如:
“镇中”、“镇边”、“镇东”、“镇西”、“镇南”、“镇北”、“镇海”;
鱼雷巡洋舰冠以“广”字,因原属于广州水师,比如:
“广甲”、“广乙”、“广丙”等;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25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