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必然和边疆、战争相联系,而只要有国家就会有为了人口或土地的战争,所以从国家这个概念出现时,就已经有边塞诗了,只不过那时还没有明确的概念。
在汉和魏时期,边塞诗开始发展,多是以“苦”为基调,描写打仗之苦,思念家乡亲人之苦。
到了隋朝,边塞诗就较为普遍了,众多诗人,甚至是帝王都开始描写这一题材。
而唐朝,是边塞诗的鼎盛。唐朝边塞诗数量,比之前出现的所有边塞诗加起来还要多得多。而且这时的边塞诗所涵盖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不仅有打仗的艰辛,有思乡思人的愁绪,还有保家卫国的觉悟,建功立业的抱负,有边塞雄奇的风光,当地的风土人情等等。又因***国力昌盛,影响着置身其中的诗人们,所以我们读起唐代的边塞诗,总能感到心中澎湃,大气激荡。
此后的朝代也出现过众多边塞诗。只不过纵观历史,只有唐朝是边塞诗最为恢宏的朝代。
以边塞诗为题材的诗歌,起源较早;汉魏时曹植的《白马篇》,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最早的边塞诗。
到唐朝,边塞诗的发展进入黄金时代,在文学史上称之为“边塞诗派”,主要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王维、李颀。
唐朝的边塞诗,在创作实践中俨然是一个与其它诗派迥异的流派,从思想内容到艺术风格,从题材到诗体,与其它诗派特色不同 ,诗风不同。
【例一】王昌龄,陕西西安人,字少伯,***十五年进士,官至补秘书郎、氾水尉、江宁丞、龙标尉。
王昌龄的边塞诗,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爱国立功、思念家乡的心情,多用易于入乐的七绝。
王昌龄的《出塞》被诗坛推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我肯定的说,边塞诗属于盛唐的文学,只有唐朝才能诞生专门的边塞诗派!
非常遗憾的是,后世由于𠍾武修文的风气,边塞诗成为古代史上中国尚武精神的绝响!
秦汉以来,中国的正北方、东北方、西北方,承受着游牧民族的向南压迫,到了初唐时,情况并未发生变化,其中西北吐谷浑的战争尤其严重。
李世民于是在边境设都护府,增强边关的军事力量。许多诗人就来到这里,甚至长期居住边塞。这里是保卫祖国的前哨,边塞的雄浑风光和特有的生活习惯是吸引诗人前往去歌唱的价值和魅力。
应该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在盛唐时期,边塞诗是人们共同关注的题材。据唐代史料记载:“唐代的诗人,无论你出名或不出名,至少有一首以上的边塞诗。而从朝庭***到军队将领,下到贩夫走卒,都会作一、二首关于民族斗争的诗文。”
为什么有这种情况呢?
我认为唐朝的经济发展为边塞诗的繁荣提供了可能,社会的强大经济力量,国防力量的震摄力,给世人最强烈的感觉,他们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值得骄傲,一个强大无比的时代。***的军人们从心底渴望冲锋陷阵,上前线杀敌。不是边塞诗人的李贺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军中诗人怀一腔热血,为正义,为保卫家园驰骋沙场,他们对战争的描写,更多的是挥洒时代的***和自信。比较典型的是:高适的《燕歌行》。我们知道,高适是典型的军旅边塞诗人,他与李白不和,与杜甫却亲如兄弟,即使自己做了官,也帮衬老杜在浣花溪畔修起了茅草房。
他的巜燕歌行》也是边塞诗的名作之一,摘引后几句:“.....杀气三时作阵营,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为国御敌,哪计辛勤。这是革命的英雄乐观主义精神!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25899.html
上一篇
文学理论文学生产
下一篇
文学理论通用的理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