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作品 > 正文

两副嘴脸的文学作品有哪些

  1. 东林党如何从铁骨铮铮变成后来明末那副嘴脸?

东林党如何从铁骨铮铮变成后来明末那副嘴脸?

任何一个政治主张背后都是它的利盆驱动,非"铁骨铮铮"四个字可以涵盖。

与其用"变成"不如说"一贯"。

东林党对明灭亡当然有责任,不必夸大。合力。如果愿意可以用中性词汇"历史形成的"。

两副嘴脸的文学作品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前期的东林党人和后期的东林党人不可同日而语!前者是信仰集团,后者是利益集团!

但是为啥变化这么大呢?

主要是打怕了,被魏忠贤打怕了。遭阉党重创后,东林党苟活下来的大多是软骨头,这些软骨头本身意志就不坚定,贪生怕死,受创之后,更加胆怯。

两副嘴脸的文学作品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比如眼看同志进死牢的钱谦益,又加上官场再次权斗失败,屡遭劫难之后他想开了,做个忠臣有什么好?不如那帮权奸吃香喝辣,荣华富贵享受不尽,于是急剧随波逐流,玩世不恭。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在崇祯时期,东林党本身的毛病扩大化。

什么毛病?

两副嘴脸的文学作品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清议,“空谈之气胜”。此间清流大臣多是***大空。眼高手低,宽以待己,严以律人。责他人以不死者多,而自己以死抗争者少。你为什么不高尚,你为什么不忏悔?没有多少自责的。可以说,前期清流,是以身作则、杀身成仁的信仰集团,而后期清流,是“杀他人之身成自己之仁”的利己集团。

铁骨铮铮?按现在正史说法,有以下三点:首先就是指着皇帝鼻子骂,其次就是跟皇帝作对,然后被庭杖,再次就是魏忠贤杀杨涟等人及后来迫害东林党。

我一点点说明,纵观有明一朝,被人诟病的也就朱元璋杀功勋,朱棣诛人十族,明英宗杀于谦,其实历朝历代都干过,不是明朝独有,明朝奇葩的皇帝多,但真正的昏君暴君没见历史记载,骂皇帝也不能证明东林党铁骨铮铮,只能证明明朝皇帝大度。

和皇帝作对,并不是东林党为国为民,而是万历以后以庭杖为荣,文臣们把皇帝当BOSS了,天天就干打BOSS刷声望,刷声望打BOSS中。

政治斗争很残酷,完全超出我们普通人的想像,东林党不愿意分享权力,在与魏忠贤的斗争中落败,虽然本人也同情杨涟等人的结局,但政治就是这样,赢家通吃。

东林党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罔顾国家民族利益,所以‘铁骨铮铮’的东林党降者如潮,对李自成或满清卑躬屈膝。

东林党人是明代晚期的一道靓丽风景。为晚明的覆灭,抹上一道浓重的色彩,惨烈血腥。

是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政治集团。开始是以讲学的形式,讽议朝政,褒贬知名人士。

非常魏晋的清谈之风。

朝中有影响文人雅士极为倾慕。随着讲学活动的广泛开展。渐渐有了社会影响。江南的豪绅也暗中支持和加入。形成了左右朝中政治的利益集团。

东林党人,标榜气节,讲究实学,他们在讲学中针砭社会现实,议论痛斥政治***。开始是有积极的一面。但是在不断的发展中,缺点也渐渐暴露出来。甚至最后成为了明朝的掘墓人。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东林党人不仅跟朝中掌权者斗,东林党内部也斗争激烈。党争激烈。无休无止。

在明朝末期风雨飘摇时期,东林党不仅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且成为了巨大的破坏神力。当崇祯醒悟过来,东林党人误国,为时已晚。

其经验教训是:

1.妄议朝政,使民心涣散,朝廷的凝聚力彻底失去。百姓反支持李自成。迎闯王,不纳粮。明朝本来就是税收最低的朝代。国库空虚,军饷无处筹措。使镇压起义,抵御外族成为泡影。

2.不懂朝廷的布局,肆意妄辩,铮铮铁骨的一根筋。破坏了对外敌的整体防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