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义: “蕴藉”一词来自中国古代诗学,在古代 又常常写作“酝藉”或“蕴籍”。
“蕴”原义为积聚、收藏,引申为含义深 奥;“藉”原义为草垫,有依托之义,引 申为含蓄。?在古代诗学中“蕴藉”往往被用来指文学 作品中那种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状况。二、文学与话语蕴藉 文学以一定的话语形态去蕴含多重复杂意义,或把多重复杂意义蕴含在一定的话语形态之中。话语蕴藉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文学作为话语蕴藉具有两层含义: 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第二、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这两层意思在文学中是统一起作用的。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性质。 1、蕴藉——蕴,积聚、收藏;藉,草垫,依托,蕴藉引申为含蓄。
2、话语蕴藉: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 文学的属性和意义存在于特定话语系统的创作和接受过程中,仿佛具有无限的生成和阐释的可能性。
含蓄,是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把似乎无限的意味隐含或蕴蓄在有限的话语中,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
含蓄突出的是表达上的“小”中蓄“大”。
话语蕴藉
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藉深厚(语言文字是含蓄不露的,而意义又是深厚的)而又余味深长(有限中蕴蓄着无限;单一外衍生出多解)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化与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进一步看,文学作为话语蕴籍,有两层含义:
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着话语蕴籍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籍属性。
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两种典范的文本修辞形态)
1)含蓄: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者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 → 小中蓄大
2)含混: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藉多重不确定的意义 → 一中生多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26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