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文学理论教程阅读感受

  1. 文学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
  2. 文学理论如何学习?
  3.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的文学理论和意义是什么?

文学理论研究现实意义

文学理论研究是指对文学作整体和系统的研究。研究作为社会现象的文学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和所起的社会作用

其现实意义,首先,可以指导人们系统地掌握文学的基本命题和原理,形成健康的、进步的文学观;

其次,文学理论对文学创作有指导作用;再次,对文学批评有更直接的指导作用。

文学理论教程阅读感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文学理论如何学习

笔者认为,要学好文学习理论务必与实践(研读文学名著,参与生活,深耕写作)相结合,才能达最佳目的。

什么这样讲呢?

这是因为,文学理论本身就是来自于文学写作经验的结晶。你把文学本本丢在脑后,单一地去学理论知识难免被枯燥无味词汇倒翻败坏胃口,使自己失去深入研究的动力,就很可能半途无功而返。如果你能学习理论与文学著作结合,让理论条条在名家作品中找到相对相应根据,使你不但知其论还知其源,那就相反成兴趣盎然了,就会激发人无穷无尽的探知欲望,坚持写习下去。

文学理论教程阅读感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光研究文本还不能直达目标,还要深入当下五彩斑斓丰富多姿现实生活中去。观世界百态,看人间五味,品红尘真情……当你生活的阅历深厚丰富了,那些本来生硬无味的理论,就能转化为栩栩如生鲜活的形象,渗入脑海化作血液溶在你的身体里面,变成自已的东西。

学理论,研名作,入生活,这三部最终的目标是写出自己作品来。只要把这”三部曲”,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做好了,水到渠成汇湖海,你离写出有价值的好文学作品来,就为期不远了!

最重要的是第一:要多读经典名著(文学原著),为理解理论培养土壤,为运用理论备好资料。理论离开名著(原著)谈何理论运用,谈何文学批评,离开名著根基去谈理论写出来的文学批评只是概念堆砌,内容空洞,缺乏创建。其实这在文学理论里也是一流派“文本细读”,新批评的理论,主要是大神F.R.利维斯一脉,大神有著作《伟大传统》,国内陆建德先生对其介绍推崇较多。陆建德先生的小册子《麻雀啁啾》也是一本很好的书。关于如何界定文学经典,很多人给出了界定或看法,比如弗吉尼亚 伍尔夫和T.S.艾略特等都有不错的看法。第二 学习不同作者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对文学的发展有一个基本的历史概念,古今中国文学史是为了有一个纵向的概念,外国文学史为了获得横向比较视角,将研究对象放在这个坐标轴里考虑我觉得可能会有一个深刻的角度。第三 多读古今中外宗师级的文学理论著作,从理论树干入手,不至于被发散的理论搞懵,建立好源头的理论概念再挑看比较好的理论发展者著作丰富树干,拓展视野,增进文学趣味。第四 挑一个感兴趣的课题练练手。切入口小的,能谈深问题看法的作品,作家,流派等练手对检验自己的积累成果有很大帮助。第五 看书多交流,多读几遍,记笔记,摘录,批注(仅限自己的书)等笨方法还是很有必要的。

文学理论教程阅读感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以上为本人拙见,希望不会误导您。

孔子代表儒家思想中的文学理论和意义是什么?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