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1898-1948)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
2、钱锺书 《围城》《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第一版于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故事主要写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相。
3、“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其代表作《七哀诗》是汉末战乱动荡的真实写照。这个时代里,诗歌、辞赋以及散文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活着》中福贵的经历所体现出的“生”与“死”的冲突和对立,不仅仅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的生活,更是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普通大众为了生存而同命运抗衡的缩影。
在***《活着》中,主人公重复了七次生与死的命运历程,每当稍微展现些许的生活的美好意义时,就会有不幸悄然而至,很多读者的心绪也因此跟随主人公的悲惨生活跌宕起伏。
”生与死的对立,其根本就是讽刺残酷的现实对手无寸铁的老百姓的摧残,体现老百姓极为无奈的痛楚。
《活着》中体现出来的观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是从对方角度出发的平等地对待和尊重生命,一个是从自身出发的对苦难的承受和活着的执着,一个是活着的本真姿态自在。
活着本就不易,也只有承受了葬礼和苦难的人,才有权利获得或享受幸福,这是对人本身而言的。
摘 要:余华的***《活着》和莫言的***《檀香刑》中,对死亡意象的营造主要是反复叙述残杀和死亡,他们凭借精湛的叙述技巧,叙述了人生的苦难和人性的暴力。
1、因此,作家与意图的冲突似乎不会降低作品的质量,反而可能是作品质量提高的契机。这种意图与作品的冲突虽然常见但不是规律,因为文学创作的物化过程中存在意图与人物性格统一,创作动机前后不一致的现象。
2、作家 在写作过程中会出现心手不一的现象。这就是作品的内在 逻辑 与 意图 之间 有时发生矛盾的 情形 ,它有两种表现:一是意图有时不适应 人物性格 的发展逻辑。
3、当创作意图与人物性格存在冲突时,人物的性格会变得更加丰富多样。这种冲突可以使人物显得更加真实和立体,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人也常常存在内心的矛盾和冲突。创作意图与人物性格的冲突可以成为故事情节的推动力。
4、人既是一个个性的生命存在又是社会整体一分子这个事实,导致了艺术作品既包含着个体价值,又包含着社会价值的复杂性,从创作过程来看,艺术家的自我体验与角色意识之间的矛盾统一恰恰是艺术作品价值二重性特征的主观心理基础。
5、作者之意和读者之意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又多元的领域,涉及到文学理论、心理学和哲学等多个方面。具体内容如下:作者意图是文学作品的内在灵魂。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3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