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考试是我国隋代至清代的选人制度,是古代世界非常先进的选官用人制度,对现代人才选拔影响深远。隋代时的科举考试仍然沿用了前代很多成例,虽然较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有了很大进步,但仍然无法平衡世家大族与庶族的关系。到了唐代,自太宗开始,逐渐有所改变;武则天时期,除了设置文科举,还设立了武科举。发展到宋代,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逐渐成为了中国读书人的上升通道。应该说,科举制度是儒家士大夫与君主共同治国思想的现实化产物,考试内容也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但基本核心未变,即以儒家经典为考试选题为主。后来随着程朱理学兴起,科举也形成了以八股文为主要文体的文章风格。
题主说科举考语文,其实并不正确。各朝科举考试科目都在不断变化,唐朝考试科目很多,常设科目主要有明经(经义)、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到明朝只设进士一科,清袭明制,但也开过特制(特别科),如博学鸿词科、翻译科等。我们在电视上常常看到的科举考试,一般是进士科,其内容也包括了墨义、口试、贴经、策问、诗赋,到了明代就只有经义一门了。但即便如此,该考试也更像是现在的策论考试,即考生要通过儒家经典中的句子(当然到了明清两代,科举题目开始出现奇葩的断句,在清朝中期甚至还出现了“维民所止”的文字狱),映射到现实生活,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说大家考过策论考试,就会知道,这是对社会科学的总览,鉴于科举考试主要是选官考试,因此考官录取(除了***的)主要是看考生在策论中是否提出了对社会问题的现实解决方法,这就涉及到了政治、经济、管理等多个方面,因此古代科举考试,可绝不仅仅是语文这么简单。
应该说,科举制度是世界中古最先进的人才选拔制度,不但对我国影响深远,对于越南、朝鲜、日本等国家也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但科举考试过于注重社会科学,尤其关注国家治理,导致我国及周边各国长期对自然科学关注不足,使这些国家在近代以现代科学主导的工业革命中失去先机,从客观上造成了落后的现实。
肯定不是。
科举设立之初其实非常注重实用性的,基本上做官要用到什么就考什么,比如以下这些:
明经科:着重考经义
进士科:着重考时务,内容以政务、经济、法律、军事、漕运等为主
明法科:考法令法规,法律制度。
明算科:考自然科学和算数
日试万言科(万言科):单日些一片万字文章
秀才科:能力出众的全才,唐朝很少有人考过,设立没多久就取消了(和明清的秀才不一样)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4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