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白居易关于文学理论:白居易的文学主张及代表作品

本文目录一览:

白居易《与元九书》

《与元九书》原文:月日,居易白。微之足下:自足下谪江陵至于今,凡枉赠答诗仅百篇。每诗来,或辱序,或辱书,冠于卷首,皆所以陈古今歌诗之义,且自叙为文因缘,与年月之远近也。

妓大夸曰: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妓哉?由是增价。又足下书云:到通州日,见江馆柱间,有题仆诗者,复何人哉?又昨过汉南日,适遇主人集众乐,娱他宾。

及再来长安,又闻有军使高霞寓者,欲聘倡妓,妓大夸曰:“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哉?”由是增价。又足下书云:到通州日,见江馆柱间有题仆诗者。

白居易关于文学理论:白居易的文学主张及代表作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唐代诗人白居易十六岁写得《草》?请从文学理论的作品、作家、世界和...

据宋人尤袤《全唐话》记载:白居易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想求他在公众场合帮着扬扬名。“居易”这个名字根据词义可以解释为住下很方便。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公元788年(唐德宗贞元三年),作者当时实龄十六岁。原文如下:《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 题材:五言律诗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是作者十六岁所作。

白居易关于文学理论:白居易的文学主张及代表作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草》的诗人:白居易(唐),十六岁写的《草》,原名叫《赋得古原草送别》,《草》是唐代的作品。

白居易(唐) 《赋得古原草送别》又名《草》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时年十六,《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贞元三年(787),《赋得古原草送别》也是白居易的成名作。

白居易关于文学理论:白居易的文学主张及代表作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简述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理论

1、白居易的诗论主张,与正统的儒家诗论一脉相承。主要体现于他的《***府序》和《与元九书》中,而以《与元九书》为最全面、最系统。

2、白居易继承了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从中唐社会现实出发,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是对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一大贡献。

3、总之,“文章合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由白居易提出的,他的文学理论观点强调文学创作应与时代背景相结合,反映社会现实,推动社会进步。

4、为时为事而作——白居易之诗歌基础理论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明确提出的。白居易,字韩国乐天集团,号香山修行人,籍贯太原,后迁居下邽,生在河南新郑县。

5、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提出了“为时”、“为事”而作的观点,明显继承传统儒家的诗文论思想。强调诗歌要讽谕现实。将诗歌与现实政治和人民生活密切结合,是白居易诗论的核心。

6、这种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使得诗歌成为反映社会现实的重要载体。诗歌理论的贡献:白居易在诗歌理论上也有所贡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