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流派 > 正文

古代自觉形成的文学流派,古代自觉形成的文学流派有哪些

  1. 如何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期?
  2. 古代著名诗人为什么大多数被贬才能创出传世名篇?

如何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自觉期?

魏晋时期由于诸多文人受到政治压迫,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转而研究玄学,开始研究《周易》、《老子》、《庄子》,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究极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本末有无’的问题。当思想开始抽象的时候,文学也就自然的开始了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神奇的时代,我国的古典文化在这一时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书法、文学等等领域都于此时过渡到了自觉期。

如果深层次探求原因,大概是因为这一阶段里,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发生了重大变革。

古代自觉形成的文学流派,古代自觉形成的文学流派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这一阶段,文人群体中滋生出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意识

在魏晋之前,不论是《诗经》、“楚辞”的时代,还是以赋体散文和乐府诗歌代表的两汉时期,文学的个人色彩是被弱化的。

这一阶段的文学强调的是“诗以言志”,是“文以载道”,作品要为社会、为理想而创作

古代自觉形成的文学流派,古代自觉形成的文学流派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诗经》和汉乐府多是具有“以下讽上”的功用;赋体散文中,铺陈的汉大赋注重对社会现状的渲染以及夸张地描绘,比如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子虚赋》,而抒情的东汉小赋名义上是抒发个人情感,但这些情感依然是和社会、政治、理想有关,只不过形式上出现了变动,比如张衡的《归田赋》。

这个时期的文人更多的是社会形象他们呈现出来的是一个群体的相貌。

但这种情况在汉末魏晋时期被打破了,文人开始关注自身与其他人的区别,这是文人的自觉。

古代自觉形成的文学流派,古代自觉形成的文学流派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所以,提到这个时代,比如曹操、嵇康、阮籍等等人物人们了解这些人物的事迹多过他们的作品。

也是这个时期,曹丕在《典论·论文》明确地将文学分成了两种功用:

嗨~玲珑很开心能回答这个问题~下面是我的回答~

自汉末黄巾乱起,整个中国陷于战争之纷乱中,而继之的魏晋南北朝,更是中国史上最纷乱的时代。

越是动荡的年代,越能激荡出文人们的思想活跃与深刻自省。这种纷乱无序的社会现实,使得文人阶层自然而然地开始探寻和思考自己生命价值,这就是所谓的“文人的觉醒”。

在这样一个视人命如草芥的时代背景下,文人们所关注的就是国家、民生、自我、自然与生命的安顿省思,这也成了此时期盛行清谈风潮的养分。

继而在政治上遭遇迫害,文人们开始寻求新的出路,隐逸思想蓬勃发展,带动了文学之独立与兴盛。他们不再依附于政治教化的功能之下,而开始对各种休闲活动积极投入,彰显了此时期文人们的风流,亦造就了他们对于美感形象与生活的追求。

此时文人的生命中,沉积了太多的悲怆与惶惑,于是他们为了逃避现实,有的借酒浇愁,有的乐游山水,有的宅心世外、专务清谈,有的寄情文艺、抒情遣兴,于是造就了《世说新语》中所勾勒出的那个丰盈艳耀的“休闲世界”。

文人们意识到自己除了社会角色的义务之外,还应当有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他们通过从事种种外在休闲活动,来挣脱苦闷的枷锁,追寻自由精神的抒发。与此同时,他们对文学的审美特性也有了自觉地追求,引发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审美风潮。

文人们自觉地成为具有独立精神之个体,而不与其他个体相同,他们期待自己被世人所认识,这也呼应了此时期品藻之风盛行的原因——文人们之所作所为除了回归自身的心性之外,也特别重视别人的评判眼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种类繁多且个性鲜明,这些正是文人们的真实写照,丰实了他们的人格、血肉,亦为此时期文人们的风流神***,做了最贴切的诠释。

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文学指的是上起东汉末建安下至隋朝统一这一历史阶段的文学。六朝是文学的自觉时代,这一观点由鲁迅先生提出后,并被学界普遍接受。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这一时期文学的自觉期:第一,文学自觉时代的产生第二,文学自觉的表现形式

文学自觉时代的产生

政治混乱

这一历史时期整体呈现的政局特点一个字足以概括,那就是“乱”。东汉末年的***使东汉帝国分崩离析,各据一方的军事集团之间连年混战,接着三国鼎立的局面得以形成。西晋短暂的统一结束了三国分治,很快又是皇族争权的“八王之乱”,接下来便是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造成南北方长期的分裂。

在经济上,四百年来国与国之间的连年征战,民族之间的矛盾,再加上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权夺利,使得这一时期原本经济发达、文化昌明的中原地区荒凉凋敝,造成了大批平民百姓死于战乱饥荒,贵族文人也难逃杀戮和瘟疫。

自儒学独尊地位确立之后,在两汉近四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士人以及整个社会的主流思想,儒学也上升为社会的意识形态。[_a***_]随着东汉帝国的崩塌,致使汉朝建立起来的意识形态失去了规范人们行为、统一人们思想的能力

从东汉后期开始,儒家经学的流弊逐渐暴露出来,繁琐的章句之学成为学术思想发展的障碍。再加上由于政治统治黑暗***,“党锢”不但摧残了士人群体的政治意识和精神风貌,而且对整个社会风气与社会思潮都产生了极大的消极作用。在***黑暗的社会现实面前,儒家的价值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怀疑,出现了许多非孔弃礼、离经叛道之士。

士人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由从前主要是***的存在变为精神的个体,由东汉末年寻求群体的认同变为后来追求个性的卓异,由希望成为群体的现世楷模变为渴望个体的精神超越。这就是人们所常言的魏晋南北朝“人的觉醒,即士人个体的觉醒。

魏晋南北朝时代,不亚于中国历史上的先秦时代的春秋、战国,我把魏晋南北时代,形象地称之为第二个‘’春秋、战国‘’时代,甚至比春秋、战国时代还要‘’乱‘’,尤其是西晋以后,五胡乱华,将中国历史推向更加‘’黑暗‘’烂泥深渊,社会长期处在诸侯争霸、战乱频繁、人心煌煌不安、民不聊生、混乱不堪、动荡的局面。中国政区的版图,政治生态、政治文化四分五裂、伤痕泪泪…………在这种人文政治的社会天下大乱、各自称王霸道、各自为政的历史背景下,官方几乎没有心思、没有能力,更谈不上人文精神、齐心协力、和平安稳地进行官办太学,几乎完全全靠‘’民间‘’自发性的能量、力量、能力等,来进行自发性、自觉性的开办、开学、兴学、继承、传承、开拓、创新、弘扬、光大祖先、前辈的文学史话、佳话。文化名人、文学大家完全全靠自己的良知、担当、诉求、崇高的使命感,神圣的义务和责任,凭他们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凭他们的人品、文品、文才,自觉、自发、自意、自律、自兴地热衷、热爱、热情、热心真挚、真诚地进行:文学创作洒春秋,写满中华文化史;承前启后留千古,一腔热血铸忠魂…………

古代著名诗人什么大多数被贬才能创出传世名篇

1.穷而后工。被贬是从盛到衰由高跌低,环境人际落差很大,这个阶段看尽世态炎凉,经历着痛苦磨难,心情郁闷寡欢,进而深思领悟到很多哲理,个人涵养丰盈和提升。

文字需要深刻的思想和内涵,才能成就一篇饱满立体的好文章

2.哀兵必胜。被贬的诗人心情压抑,不得志的悲愤令人反抗和反弹,好比弹簧压得越重弹跳得越高,诗人把这些激愤挥洒到文字上,自然写出惊世名著

3.全情投入。被贬后的诗人无所消遣,无所释放,又剩余大把的时间,所以他将一切的心思放在了写作上面,是寄托也是自我充实。

被贬后的心境也逐渐看淡功利和政治,平静和专注,自然写出一篇篇华章。

4.开阔视野。也或者被贬后访亲会友,游山玩水,打开了视野激发泉思,妙笔生花出传世名篇。

诗人被贬后为何能创出传世名篇?我想大概是经历与时间两个方面缘故。

在任上时每个人都春风十里,公务繁忙,应酬超多。纵然有满腹经纶,也只限于吟风弄月。加之精力有限,好词佳句所见自然不多。

被贬后任何人都会情绪低落。想想以前高居庙堂,意气风发、羽扇纶巾,是何等快哉?而今飞流直下三千尺,从云端跌落尘埃,薪俸微薄,地处偏远。想以前门庭若市,看今朝门可罗雀,自然感慨万千。

第二现在被贬了,有了大把的时间,公务也不似以前那样忙碌。面对逆境自然流于笔端,抒***怀,生活有时也是最好的老师。有才情、有哀怨、有生活,有大把的时间。反而能创作出一些千古佳作。都说逆境出诗人就是这个缘故。也是上帝关上了一扇门,也给你打开了一扇窗的最好诠释。

大凡古代著名的诗人,我们所说的著名,就是非风花雪月,能够传世名篇的。

一是郁郁不得志,朝廷不重用,憋了很长时间,看透了人世间的道理,最后留下名篇名著,以文字明志。

二是重用过,在官场跌宕起伏过,看透人世间冷暖轶事,最终有所感悟。

两者都是哲学上的悟道和升华,经历上是一种磨难,在磨难的同时,还对品格上是一种历练。

从哲学的角度上,人是分两种人:

一种人模仿的人,就是一开始生出来,就去模仿别人,模仿别人如何接人待物,如何赚钱等等,一辈子都在模仿人,这种人一般不经历重大的波折,基本不会自己思考,人予以云的多些。

第二种人,看似和社会格格不入,但有着自己的思想,在没遇到一件事的时候,都会充分的思考,这种人在哲学上感悟会比较快。

这个问题有几个回答:

第一,被砭之后才能感受人生的磨砺、心智的历练 ,以及看透世情冷暖。在这样的大彻大悟之后,写出有别于平时的庸俗之作,那就不足为奇了。比如苏东坡最为明显,他的《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就是在被砭黄州后写出来的。

第二,有时间静下心来,满满推敲出高水平的诗句

第三,被砭期间,往往都回产生郁郁不得志的心情,借诗明志,更显得大气磅礴而清新脱俗。

古代著名诗人之所以大多数被贬才能创作出传世名篇,是因为他们在被贬之后多为闲职,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自己、思考当下的境遇。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诗人之所以为诗人,对于外界事物的感知是很敏感的,往往会因人、因四季交替,触景生情,才情也就易于往常。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柳宗元《江雪》等等。

此外,还有古代重要的诗歌传统,也被很多诗人所信奉,这就是:不平则鸣。大多数诗人被贬多心情抑郁,悲愤慷慨,多有壮志未酬的心结结于心中,所以作为文人多以诗歌舒郁,抒发内心苦闷之前,再从诗歌中自我调适、自我解脱,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另外苏轼是非常豁达豪迈之人,被贬之后,诗词也多是洒脱豪爽,在诗词中自我安慰,自我升华,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满庭芳》数首,《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 》等等,类似的诗歌是非常之多。

“不平则鸣”出自韩愈所作《送孟东野序》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其原文如下: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

我们伟大史学家——司马迁,他的思想也已经具备了“不平则鸣”的雏形。他在《太史公自序》中写道: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韩愈正式提出“不平则鸣”的理论以后,影响深远,后人在此基础上纷纷做了自己的补充和改动。北宋欧阳修发展了“不平则鸣”,进一步提出了“穷而后工”的理论,阐述诗人们在困顿恶劣环境的磨砺下,不平之气郁结在心中,更有利于创作出令人动容的文学作品。南宋人陆放翁也对“不平则鸣”作出了自己的阐释,提出了“悲愤出诗人”的观点,他本人就空有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可是无法施展,用诗歌在南宋诗坛鸣出了不可撼动的声音。明朝李贽基于“不平则鸣”,提出了“不愤不作”的理论,指出《水浒传》就是一部典型的发愤之作。

所以说古代著名诗人多在被贬时创造出传世名篇,“不平则鸣”和善于思考是两大重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