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典型文学理论,典型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1. 19世纪俄罗斯的文艺理论家别林斯基提出的“典型说”,该如何理解?
  2. 如何理解罗兰·巴特提出的“文本”理论?

19世纪俄罗斯文艺理论别林斯基提出的“典型说”,该如何理解

别林斯基的“典型说”是现实主义文学流派基本理论总结。叙事文学中的“典型”包括典型人物和典型性格以及典型细节。典型人物是指作品中具有在社会存在意义和独特思想性格命运的“这一个”的文学形象比如鲁迅巜阿Q正传》中的阿Q,他就是处于中国封建时代末期和资产阶级革命初具有劣根性的农民典型。而典型性格则是典型人物及其命运的内因。比如阿Q的精神胜利法就是很深刻的典型性格。细节描写的典型化,则是性格和人物典型化的具体表现。此如阿Q被杀头时画押画不圆,赵刑场时唱戏等。别林斯基的“典型说”,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莫定了理论基础。


问题:别林斯基的典型说。

维萨里昂:格里戈里耶维奇:别林斯基(1811~1848)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哲学家、文学评论家。

典型文学理论,典型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别林斯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不仅通过其著作宣传了革命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而且第一个系统地总结了俄国文学的发展历史科学地阐述了艺术创作的规律,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学和美学见解。

关于论述文学的典型问题,他把典型化提到创作的首要地位考察,指出典型"同时是一个人和许多人,一个面貌和许多面貌";强调“典型化是创作的一条基本原则,没有典型化,就没有创作,"从而揭示了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

注:其他,别林斯基有关论述文学的重要见解,按"文学和艺术的本质和意义“等八个目标,表达了其的基本文艺思想,对文学的内容形式、文学的独创性、民族性均有精辟的阐述。因不在此提问,故,略去。

典型文学理论,典型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别林斯基是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哲学家、文学评论家。他不仅通过他的著作宣传了革命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而且第一个系统地总结了俄国文学发展的历史,科学地阐述了艺术创作的规律,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学和美学见解,成为俄国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的奠基人。他的文学评论与美学思想在俄国文学史上起过巨大的作用,它推动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对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美学观念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

别林斯基的典型观,是他对典型理论的主要贡献:即首先明确断定,典型不是作者主观意念的拟人化,而是要用理智去预见,用想象去***的某一现象的可能性,是获得了个性化表达的活生生的个人。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具有典型性的人物形象,就是那些具有鲜明特点的个性,同时又能反映出特定社会生活的普遍性,揭示出社会关系发展的某些规律性和本质方面的人物形象。典型化理论是别林斯基典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从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艺术中现象与本质、偶然与必然的关系和艺术典型中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等方面来阐述他的艺术典型化理论。所以,毫无疑问别林斯基艺术典型化理论是对人类文艺学的宝贵贡献。

金圣叹是我国明清之际著名文学家、文学批评家。他对《水浒传》、《西厢记》的评点中阐发了他的文学典型观,他认为文学典型要在共性中突出个性,写出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丰富性和复杂性,文学典型要有创新性,并意识到要在一定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中去刻画人物。因此,别林斯基与金圣叹的典型理论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和截然的不同点。当然在提起“典型论”时,我们还不得不提起鲁迅名著《阿Q正传》中的阿Q,它便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中麻木人群中的典型人物,鲁迅将这一典型人物着实刻化的有血有肉,是对典型人物描写最精彩的范例。以上不难看出,这既反映了中西文化的紧密联系 ,也反映着中西文化的差异。研究这种理论的联系和差异 ,对认识典型的本质和内涵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典型文学理论,典型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今天我们重温别林斯基的“典型论”理论,重温金圣叹的文学典型观,重温鲁迅《阿Q正传》,信感亲切。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但别林斯基艺术文学典型理论对世界文学发展创新仍然有着重要意义!


如何理解罗兰·巴特提出的“文本”理论?

作为20世纪著名的[_a***_]和解构主义大师,罗兰·巴特的文本理论对当代法国文学界以及当今整个学术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是其他文艺理论家和批评家难以企及的。

第一,文本理论的内涵:

在罗兰.巴特的眼中,文本不是产品,不是最终的成品,而是一种动态的生成过程,是一种实践,并永远处于一种变成崇拜对象的过程当中。从静态上来说,由于编织的无规律,文本也就没有确定性的结构和规则,是多元化的,文本之间是互文的,即相互交织,相互指涉,所以,文本是复数的;从动态来说,文本是在写作阅读的思考过程中产生的,是一种动态的生产过程。

第二,作品与文本的区别:

罗兰.巴特认为作品是具有实体的物质存在,而文本是创造的过程性存在。作品是自行显示、呈现的;文本是人们论证、阐释出来的。而且,文本突破了题材和固有习俗,强调不稳定性,不像作品被认为有固定、确切的意思,所以,作品是接近所指的。

第三,文本理论强调读者参与创造:

他将文本区分为可读性文本与可写性文本,据此,也将读者分为“消费式”的读者和“作者式”的读者,并强调读者对“可写”文本的主动发现、完成和再生产意义,在消费文本的同时,也在生产文本。

第四,文本理论的阅读和意义:

他认为文本是语言创造的一种体验,是一个由语言构成的抽象领域,是读者与作者共同参与的语言空间,是语言的游戏。他进而提出了文本的复数、文本的繁殖性,并论证和深化了由克里斯托瓦提出的交互文本性理论。阅读、意义、文本,这三者的概念是相互联系的。在此,我们必须指出“文本无中心”。“由于没有中心,在无限的意指过程中,每一个所指又变为新的能指;符号的意义或意指过程无法停止和终结。”

结语:综上所述,罗兰.巴特的“文本理论”是在对作品与文本进行区分的基础上,对文本的特点、分类以及如何创造文本的一系列关照。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