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帅同文学理论,

  1. 曹操不仅是个军事家,还是个诗人,他的诗歌,有何特点呢?

曹操不仅是个军事家,还是个诗人,他的诗歌,有何特点呢?

曹操不仅是个军事家,还是个诗人,他的诗歌有何特点呢?

公元213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建魏国,定都邺城(主遗址在河北临漳),曹魏***基本确立。

曹操作为曹魏***的缔造者、一代枭雄,是东汉末年非常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也是出色的文学家。他在诗歌、书法音乐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

他的主要文学成就在诗歌上,今存世20多篇。他的诗歌有鲜明的特点。

1、曹操出身官宦世家,从小不好学业、任性放荡,爱好武艺、兵法,有很强的机敏应变能力

他从“被举孝廉”出道、黄巾起义发迹,开始逐步投身乱世,经陈留起兵、逐鹿中原、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平定凉州等,一步步扩大势力范围、巩固政治地位、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曹操年轻时,没有多少人认为他有非凡才能。南阳的何颙慧眼识英雄,曾说:“汉室将乱,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2、他的理想、远大志向、政治抱负,充分反映在他的诗歌里。

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又如:“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短歌行》。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是曹魏***的奠基人。曹操喜欢用诗歌、散文来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反映民间疾苦。他是魏晋文学的代表人物,也是建安文学倡导者、践行者。

曹操善诗,他的诗歌思想深邃、意境开阔、气象宏伟,有帝王之气。在他的诗歌里,更多地抒发个人抱负,展现自己建功立业的胸怀,同时,他的诗比较敏锐地反映了东汉末年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场景,展现了一个政治家的胸怀和抱负。曹操诗歌现存不多,仅有20多首,在内容上主要有三类:一是时事类,二是抱负类,三是游仙类。在风格上,曹诗朴实无华、不尙藻饰。在情调上,以慷慨悲凉为特色。在体裁上,运用乐府旧题,抒写全新内容,开创了以乐府写时事的传统影响极其深远。

有感于三曹父子对中国文学的贡献,我曾写有《七律:读三曹诗选有感》一诗,供朋友们批评

汉魏三曹独一枝,

文治武略史称奇。

东临碣石观沧海

北击乌巢出劲师。

文帝燕歌思妇叹,

陈王白马侠风吹。

建安风骨垂千古,

曹操诗主要特点大概有两个:

第一,他是四言诗的终结者,他用四言诗言志抒怀,表达志向,在一个高峰上终结了这种诗歌样式。古诗歌,都作四言,起于《诗经》,止于曹操。中国第一部诗集是《诗经》,但里面没有现在流行的五七句,诗句都是四字。到曹操的《观沧海》、《龟蛇寿》和《短歌行》嘎然而止,象一阙长歌,高调结束。四言诗,写得最好的是曹操,曹操之后,再无好的四言诗。现在乡间还有一些村老,在婚丧嫁娶中唱赞一些四言诗点缀斯文,但都是下里巴人,上不得台面。

第二,他是五言诗的倡导者,用五言诗书写社会现实,推动五言诗走上了文化历史的舞台。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是五言诗的开拓者,中国五言诗,从建安起步。曹操以《薤露行》、《蒿里行》和《苦寒行》等歌行体为载体,关写民生和战争,如《蒿里行》中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遣一,念之断人肠”,无疑是东汉末年人口从三千万锐减到四百万时,社会真实状态的描写。他想改变这种社会现实,在他统一北方后,普遍军垦屯田,使北方的民众生活明显比南方安定,形成了后来由北方统一南方的基础。他权倾天下,一生不曾称帝,也是为社会安定。他在世时,天下无人敢称帝;袁术敢称帝他就逼死了袁术。

曹操留诗还有另外二十篇,诗中三四五言交叠运用,艺术特点网上有很多分析,我就不说了,我个人认为他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终结了四言,开拓了五言,认识不一定正确,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