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5
“意境”是“心境”的彰显,说是意,其实是心,因此意境即心境。人们在解释意境时,总是跳不出“意”这个圈子,所以一个“意”搞得人心烦意乱。
而我只所以认为意境即心境,也是从“心烦意乱”这个成语的解释中得悟的。为此我写了一篇短文《心烦意则乱*心气营养》,明确指出,只要心烦之时,直接会造成主意不定,不知所措,这一切都是心直接影响意。
心意相关,就像一棵大树,树根是心,枝叶是意。
毛泽东在陕北写出沁园春.雪这首恢宏诗篇,就是意境和心境相融的典范。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纷纷扬扬撒下是意的结晶;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乃是一个豪迈之心的跳动。
明白了心的作用,就要好好养心,心正则意不邪!
谢谢,顺颂安康!
一一《养气场》
意境,好想将这两个字解释清楚,可不管用专业知识也好,平时结累的经验也好,就是解释不出来,只好苦笑着说:这就算意境吧。
意境就象一根长长的线,从天空垂到地面,你说天空有人拉,看不见。你说地面有人拽,也看不见。
意境也许是一幅素描画,乌黑的是云,点点红光那是家,几片翠绿是春天,一帆小舟就是河,虽然多少有点不确定,可那就是云,就是家,让人美美的想着它。
意境是齐白石的虾,没画一滴流水,可虾却在鲜活的游着。
意境是徐悲鸿的马,一匹骏马,却能让你体验到万马奔腾。
意境,是一种造诣颇深的艺术。看一面战旗,就觉的有藏兵百万,看山上斜斜的石径,就知"白云深处有人家"。
以上,是我对"意境"的体会。
这些词儿都是有特指的术语,我们用术语,是为了追求严谨。但在现如今,人文社科是乱用术语的一大重灾区,其中最泛滥的就是“意境”,我们动不动就会听人家说——“XXX好有意境哟~”但大部分人口中的“有意境”,都只是觉得好的意思,实际上和“意境”本身一点关系也没有。
要了解“意境”这个概念,还必须从意象说起——
《易疏》有注:“象,形也。”
“象”的意义,是指客观事物的外在形体,在诗歌的世界里,如果诗人写到了客观事物,就被称为“物象”。
《说文解字注》:“意,心所识也。”
“意”的意义,是指人内心的思想情感,用在诗歌中,即指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通过文字形式的描述,或者是艺术品的展现,使人的心里(思想,意识)产生的一种画面感,应该就叫意境。 更直白详细的解释就是:思想,意识随着文字(艺术品)的导引,而想象出印象中的(文字描述,艺术品展现),情况,景色,境地。
需要说明的是:意境不是统一规范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因人而异各具特色的。下面简单举例,加以说明。
比如说,一本书讲到了西施,书中表达的是一个西施,可是这本书有成千上万个人看,看了之后,会想象(意境)出成千上万个西施,而且是,每人心中的西施一个样。所以说,意境不是统一的。
比如说,柳永《雨霖铃》的一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人们读了之后,会根据自己的经历,想象出(酒醒的时候是在早晨的时候,长着杨柳的岸上,刮着风,弯月还在天空挂着),印象中的,情况,情景,境地画面。
比如说看一副《泰山观日图》。思想或意识就会产生一种:置身于泰山顶上的画面。看着汪洋大海,红日从海边冉冉升起的感觉,感觉也属思想意识范畴。
我只读四年书,没文化,只想说自己的观点。“意境”是属《哲学》范畴,当然《美学》也属巜哲学》范畴。我认为“意境”就是用语言艺术编织诗主体上美,使诗能达到一种美的感受和一种美的境界。(本人没水平让师友们见笑了)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6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