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文学理论重复

  1. 您如何看待文学作品(比如散文)创作中的同质化现象?

您如何看待文学作品比如散文创作中的同质化现象?

文学作品中的同质化现象是很正常的。原因大致有:

首先,不排除“天下文章一般抄”的做法。抄袭现象在过去有,在现在有,在将来还会有。

其次,已有的文学作品几乎涵盖了社会自然方方面面。文明发展了几千年以来,对于世间的万物,人们思想个人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等感情心理活动,这几千年来的文学作品都是翻来覆去、不厌其烦地进行了各式各样的描绘。几乎是从头到尾、从上到下都翻了一个遍,再也找不到更新的东西了。角角落落无所不及,沟沟壑壑无处不达。所以现代人再写新的作品时,难免就有或多或少的雷同之处。

文学理论重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三,随着现代自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壮大,写文章的人越来越多了。这一行业的竞争加大,参与人员水平也参差不齐,鱼龙混杂、鱼目混珠。不排除有出类拔萃、鹤立鸡群的高手,也不排除有水平一般纯粹混碗饭吃的差等生。于是抄写作业的情况就多了起来。虽然有轻微的改动变化,但基本上是千篇一律、几无差别了。

最后,值得庆幸的是,真正伟大的作品是雷同不了的。这种作品会因为作者站在更高的角度、有着更宽广的视野、有着更深邃的考虑而写出的,从而与众不同、独领***、堪称伟大。这种作品几乎无人能望其项背,也就不是一般人能够模仿、抄袭的来的。

个人拙见。

文学理论重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非常理解也不喜欢看到这样的现象,本来时间就很宝贵,还要看到大量几乎雷同的文字,对于阅读者来说是时间成本上的浪费,对于原创者(第一个创作出此类内容的作者)来说也非常的不公平,我们应该维护创作上的干净的环境才对,给创作者一个公平竞争的条件和环境。

当前大量作品,其情感走向、意义类型、意蕴内涵、行文方式甚至文章的标题等等,与过去相比,都很近似、雷同,模仿成风,表现为同质化的重复。这是好听的说法,严格说来是剽窃、抄袭和洗稿才对。

难道这不应该是被舆论谴责和被法律追责的行为吗?前一阵子,关于影视剧《锦绣未央》的创作者被告上法庭,法庭后来经过认真比对,认为抄袭成立,判赔了60万给被抄袭的这些联名上告的作者,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抄袭者获得的收益那可是几百万、上千万,在这样的经济利益面前,抄袭者这样的行为真的是应该被钉上耻辱榜的。

文学理论重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特别想提议,有这样劣迹的作者,全网封杀!什么经济上有罪责的人被判为“老赖”,就能登出来判无法乘坐飞机和高铁一等座,而有过抄袭行为的人付点钱之后依然混得风生水起呢?这不公平啊。

如果只是会***粘贴按键的使用,就能在互联网的大数据时代,在网上有别人的文字来挣钱,那就太违反读书人的道德水准和是非标准了吧。

毕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文字是好的东西,应该拿来为我们在思想和文化方面形成一个好的知识殿堂,让喜欢阅读的人真正受益,而不是凭借给你的流量和点赞来换取广告收入的手段。

但是如果说是有人看了某部电影或者书籍大家形成一个讨论,这里面的题材是相同的,也许会有一部分人想法类似,这样的所谓“同质化”是可以理解的。围绕着一个热点文化现象,大家讨论、辩驳,最后形成一定的看法,更为科学、客观、睿智,那这样的厘清认知过程的议题同质化是没有问题的,多有这样的现象更好。

希望大家都有清楚的知识产权意识,遇到对自己文章侵权的现象要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利益不受伤害的同时,还文字世界一份清白的环境。

但是如果只是经历和阅读题材相同所形成的同质化,不用担心,就像大浪淘沙,时间会过滤掉那些不好的作品,留下好的作品,这就是经典的由来啊。(完)

文学作品中有很多“相似”的成分,也就是“同质化”,这样的现象到底是好是坏呢?

不同的作品要不同分析。一般有三种情况。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这篇文章中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是说,虽然时代不同,经历不同,但是因“兴怀”而产生的情感总有相似的地方。

比如伤春悲秋的传统、逝者如斯的慨叹,写怀乡念远总有月亮,写边塞苦寒总有闺情。

这些看似固定的表达手法意象,其实就是“同质化”的一种体现。

而这些固定意象和手法的出现,正是因为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人在面对同一种或者相似的事情时,往往会产生相似的心理活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