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流派 > 正文

吴蜀文学是什么流派的

  1.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什么?
  2. 为什么玄学在魏晋时期很流行?尤其是曹魏故地,吴蜀两地有代表人物吗?

三国演义》的艺术就是什么

谢谢邀请!

时候经常捧着邻居家姐姐的语文课本,给小伙伴们读《草船借箭》、《火烧赤壁》,那时候认识的字有限,遇到不认识的字,就念“啥”、“啥啥”、“啥啥啥”……惹得街上的大人哈哈大笑……也就是这段经历,让我“练”出了一张坚不可摧的脸皮。稍大一点,可始借别人的书来读。《说岳全传》、《杨家将》、《三国演义》……都是在那时候读的。

慢慢的,发现了一个问题:《说岳全传》《杨家将》,《封神演义》……等众多的古典小说,动不动就是两军对圆,然后是大将单挑,……有的甚至是掐诀念咒、拘神遣将、呼风唤雨……读《三国演义》却是斗智斗勇、奇谋妙策曾出不穷,有的甚至只说几句话,便可转败为胜!

吴蜀文学是什么流派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三国演义》是一部***,它以历史实事为基础,但又与历史有着明显的区别,有的照搬历史,有的移花接木,有的两事捏合,有的***用传说……凡此种种,力求真实生动!

正所谓“乱世出英雄”,三国时期,在各个政治集团的角逐中,涌现出一大批能征惯战、统军治国的人才,他们风云际遇,大显身手,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们的许多建树,可供后人参考、借鉴!


三国演义》不仅是较早的一部历史***,而且代表古代历史***的最高成就。******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吴蜀文学是什么流派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力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如在赤壁之战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在人物塑造上,***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如曹操的奸诈,一举一动都似隐伏着阴谋诡计;张飞心直口快,无外不带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诸葛亮神机妙算,临事总可以得心应手,从容不迫。著名的关羽“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张飞“威震长坂桥”、“赵云”单骑救幼主”、诸葛亮“七擒孟获”等更是流传极广的篇章

《三国演议》以我看没有什么艺术可言,这本***为了及引读者眼球。著者是***的能手,要说艺术就是从***中精心策划塑造而来,人称历史三绝(好在前面有人物‘’塑造‘’)二字。这个三绝,岂能用从历史来衡量。只是演议的戏说,他们的一言一行,对照三国历史差距很大,使读者之间往往三国同演议的是实争论不虚。对待一部***:***,虚构,骗人(欺骗读者)能当作艺术吗?说得严重点是篡改历史(好在著作书目写明演议)所以著者已经在书目中告诉读者,阅读不必当真。

。好了。現在来看演议中的所谓三绝:诸葛亮能否称‘’古來‘’仅有,且看古人说过:‘’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当然朝代不同不可比,但是有着‘’古來‘’二字,就必须比。从‘’古来‘’角度看诸葛亮不如刘伯温。同時,诸葛亮在演议中:所经力的借东风,草船借箭,空城计这些情即都是从三国历史中多出来的,这是算***,还是算艺术构思。关羽:在演议中的各种难看的表现我也不去多说,大家看在眼里。我只从历史上的批评家:金圣呔先生在金批三国中对关羽的批评:关羽:不忠,不孝,不仁,不义。金先生具体批注,不忠,兵败投曹;不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关羽没有子女的),不义,关羽千里送王嫂,秉烛达旦,门外读春秋。金批:秉烛达旦,何人见得。不仁,关公显圣夷陵战场上云端里探出头來向吳军大喊还我头来。金批:你关羽一生杀了多少人的头,你曾还过了谁,***!曹操:塑造了有什么艺术性突出呢?曹操本身就是三国中的英雄,何需塑造。他败袁绍,平西凉,收袁术,占徐州,伐荆州降刘宗……等,他将十八路诸侯王汤存孙,刘,如果赤壁得手可一统全国。他为东汉未代皇帝献帝刘协,当了十七年丞相,有人说他汉贼,他没有篡汉,是三国年间的***君子。

吴蜀文学是什么流派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优秀的***仿佛比历史更真实更生动更动人。

首先,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孝廉以及魏晋风度等在文学上的优秀实践表达,这种体现在个人行为取舍、风度风范、思想理念中的文化特征,焕发出无穷的现实意义和魅力,带给人强烈的文化理想与自信感。

其次,体现出一种存在的情怀主义。对人的在世存在的价值人性的洞察与观照,时代乱世与个人命运悲喜,天下大势历史走向与个人抱负及担当,人生的意义追问与每一次的苟且及选择,以及慷慨悲歌的诗与决战千里的战场及远方,“尽人事而听天命”,都在一种存在的情怀主义中细细道来,沧桑而宏大。

其次,人物形象的鲜活丰满,文学典型的塑造,故事情节的扣人心弦,战争场面的广阔与幽微及矛盾的激烈与叙述的从容,使中国古代***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宏大的战争叙事方法达到了艺术的顶峰,成为古代文学中的光辉范本。

总之,三国演义,使中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信奉——对人的信奉,对生活的信奉,更强烈了!

.

曾听过一段不知来处的名言:真《三国》(三国演义),***《封神》(封神榜),《西游记》哄死人。

如果说《三国演义》其中的艺术性,就是以文学的手笔,把历史人物以最近历史,并有血有肉地把历史搬上了书本,搬上了银屏。


为什么玄学在魏晋时期很流行?尤其是曹魏故地,吴蜀两地有代表人物吗?

魏晋时期社会上盛行“清谈玄学”之风。“清谈”是相对于俗事之谈而言。士族名流相遇,不谈国事,不言民生,谁要谈如何强兵裕民,何人政绩显著等,就被贬讥为专谈俗事,遭到讽刺。因此,不谈俗事,专谈老庄、周易,被称为“清言”。清谈与玄学其实是两回事,但就就魏晋而言又是一回事。清谈是形式,玄学是清谈的内容,两者相辅相成。魏晋清谈玄学的内容,主要的是《老子》、《庄子》和《易经》,所谓“三玄”。魏晋清谈玄学的风气,是由魏齐王芳正始年间盛起来。其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嵇康、阮籍、张湛等。

王弼谈老庄,也谈周易。他和何晏一样,在思想上是综合儒道两家的。魏齐王芳正始年以后,清谈玄学才更近一步地流入空谈、放诞、狂达、不务世事。这种空谈、不务世事加速了西晋的灭亡。

王衍被石勒***前说:“呜呼!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晋书·王衍传》)

这种发展,和曹氏司马氏的争权斗争是有关系的。公元249年,司马懿玩弄了一次***,把***夺在自己手里,对于党于曹魏不依附自己的人杀得极惨。属于曹魏方面的人士,面对这种新的政治局面要***取什么态度呢?他们不愿意和司马氏合作,但不合作便有被杀头的危险。他们自然很容易[_a***_]老庄的哲学,由“生贵于天下”而向司马氏***屈服,但却走向空谈、放诞、狂达、不务世事的路。

清谈玄学只是统治阶级部分人为逃避现实的思想意识,而非劳动人民的思想意识。魏晋时期,只有地主阶级内上层贵族和靠近这个阶层的人才接受了这种思想。中低层还是以儒家正统思想为主。在西晋时期,统治阶级生活的腐化堕落。反映到思想意识层面,也就必然是逃避责任,懦弱不堪的。所以玄虚在魏晋时期很流行,只是某些达官贵人逃避现实,寻找的精神食粮罢了。

魏晋时期儒家礼教对人性的束缚,导致它成为了当时的统治阶级打击异己的工具,而这也促使魏晋士人“自我意识”的觉醒,玄学也因此而流行。

魏晋时期的玄学,主要是追求道家的“自然”,其中又以王弼的“圣人有情”论最为卓然出众。

王弼认为圣人应该是和一般人一样,有自己的七情六欲,而不是高高在上,无欲无求的。

这也是很多魏晋士人的想法,相较于其他王朝读书人对“修身治国平天下”的追求来说,魏晋的士人更加关照自我,关注自身。它在一定的程度上有着解放士人思想的作用,并且极大地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

也因此,魏晋时期,读书人之间盛行清谈。为人所熟知的就有包括嵇康、阮籍、张湛等竹林七贤。

这些人的思想中,也可以看出来魏晋时期的玄学是形而上的哲学理论,当时的道教也是民间的主流信仰,这二者,是互相依存和论证的关系。

汤用彤早已指出:“中华方术与玄学既俱本乎道家自然之说。

从魏晋开始,中国的音乐和文学开始注重抒发人物的情感,不论是作品审美性还是***性都获得了极大的提升。

过度追求个人的自由,带来了极端的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失去了对社会的责任感。

官员懈怠政事,每日醉生梦死,服用包括“五石散”等成瘾物品,耽于享乐,行为举止放荡不羁。

代表人物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