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心理距离文学理论-心理学的距离

本文目录一览:

心理距离的概念背景

1、心理距离是一种解释美感的概念,它意指美感的产生,是来自于观赏者主观感知与艺术品之间的心理距离。

2、心理距离说(theory of psychological distance)是关于审美本质的学说。英国心理学家、美学布洛提出。

3、心理距离心理距离是一种解释美感的概念,它意指美感的产生,是来自于观赏者主观感知与艺术品之间的心理距离。

心理距离文学理论-心理学的距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4、距离感会产生落差,产生起伏,产生错位的不对称引力,是审美判断的基石。布洛(Edward Bullough,1880—1934),瑞士心理学家、语言学家。1902年任英国剑桥大学教授,主讲意大利文学,兼通包括中文在内的六种语言

5、心理距离是指心理上的差异或分离程度,涉及到主体(个体)与对象(他人、环境或情境)之间的感知、情感和行为上的差异。主体是指个体或个体集体,即经验和感受这种心理距离的人或团体。

审美心理距离的例子

1、例子:比如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女主角林黛玉,她拥有着倾国倾城的容貌,旷世诗才的气质,可以说是男士们的梦中情人。审美是一种解释美感的概念,它意指美感的产生,是来自于观赏者主观感知与艺术品之间的心理距离。

心理距离文学理论-心理学的距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例子:** 想象一个观看悲剧戏剧的观众。如果观众过于投入到角色的情感中,可能会因为情感过于强烈而难以理性地欣赏戏剧的美学价值

3、“心理距离”说是由英国美学家爱德华·布洛提出的,他认为在审美中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使得客观现象无从与现实的自我发生钩搭,因而使它充分显示其本色。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4、一条街就是一条街,不是通向银行的道路;一棵树就是一棵树,不是做家具的材料;瀑布就是瀑布,不是用来发电的***。在艺术家和欣赏者的心目中,世界是由形象色彩组成的。

心理距离文学理论-心理学的距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5、你的四围全是广阔、沉寂、秘奥和雄伟,你见不到人世的鸡犬和烟火,你究竟在人间还是在天上?这也许就是“欣赏的距离”所产生的美感。

6、譬如,在我们的远方有一位丽质佳人,我们只见到她的身影轮廓,而看不清花容玉貌,那么肯定产生不了好的美感。以上讲得是审美的实际距离,除此,审美还存有“心理距离”的问题

心理距离说的倡导者是

布洛。心理距离说是英国心理学家、美学家布洛提出的。在1912年发表的长篇论文《作为一个艺术因素和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中首次提出了这一观点。

理论是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提出的。布洛在1912年在英国心理学杂志发表了一篇名为《作为艺术的一个要素与美学原理的‘心理距离’》的文章,正式揭示了心理距离的概念。

是瑞士心理学家、语言学家、美学家爱德华·布洛提出的一个观点。他的主要著作有《心理距离》等。

心理距离说的倡导者是如下:距离产生美是瑞士心理学家布洛的一句名言,也是大众耳熟能详的美学原理。距离感会产生落差,产生起伏,产生错位的不对称引力,是审美判断的基石。

你说的应该是指布洛这个人。他从心理学的角度阐释了这句“距离产生美”。这句话原本是美学中的重要理论观点。布洛(Edward Bullough,1880—1934)瑞士心理学家、语言学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