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文学理论先入之见-文学理论要略

本文目录一览:

比较文学学科,翻译文学,世界文学(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现代人文学科之一。注重对不同民族的文学现象进行综合分析,探讨彼此的相互影响及其与时代社会文化间的关系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相对于比较文学的学科目标所隐含的潜在可能性或研究成果所达到水平的一个程度量,是界定比较文学与其它学科的内在尺度。这种尺度具有主客观相统一的性质,并因时代的变迁、学派的不同而有所变动。

比较文学的解释 指对比性地考察和 研究 两种或两种以上 民族 之间 的文学现象、文学思潮以及 具体 作品的 相互 关系和相互 影响 ;同时也比较研究文学同艺术以及其他 社会 科学的相互关系。

文学理论先入之见-文学理论要略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文学的解释(1) [literature]∶用语言文字形象化地 反映 客观 现实的艺术,包括小说散文戏剧诗歌等 文学之趣味。

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说白了就是要研究外国文学以及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的对比差别。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研究高尔基或者高尔基和鲁迅的异同。

历史比较文艺学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国际联系和国家关系,研究世界各国文艺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日尔蒙斯基(俄苏学派)原则上说,比较文学的目的是研究各国文学作品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文学理论先入之见-文学理论要略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下文学理论的基本命题有哪些

一)文本,以及巴赫金的对话概念、狂欢理论 我们知道,在布鲁姆“影响的焦虑”理论中,互文性不过是两个个体诗人之间的影响关系。而巴赫金则提倡一种文本的互动理解

文学理论是对于文学的原理、范畴和判断标准问题的研究,而文学批评和文学史则是对于具体的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的认识和研究(文学批评研究个别的文学作品和现象,而文学史研究时间过程中的文学作品系列)。

过去的不必描述性。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情。未来的可预知性。在于描述未来可能发生的事。诗歌描述对象的普遍性。儿童自然人物。诗歌描述对象的具体性。

文学理论先入之见-文学理论要略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个基本的理论前提是,文学现代化首先是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精神文化产物。从“大文化”的角度看,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属于人类文化的范畴。

美的规律是在真和善的基础上,以真善为内容形式的规律。这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一个命题。

柏拉图与庄子

庄子所持的宇宙与人的关系是“天人合一”的,是物我两忘的,所以他有着通达的生死观;庄子认为是道给了我们形貌,天给予了我们形体,我们要做的是不要因为好恶而损害自己的本性。

区别在于其代表人物和理论观点的不同。代表人物:哲学三个人主要指的是古希腊三位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五个人则主要指的是中国古代五位著名哲学家:孔子、墨子、老子、庄子和荀子

问题一:为什么会有人[_a***_]庄子很伟大 《理想国》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Plato 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重要的对话体著作之一。 一般认为属于柏拉图的中期对话,本书分为十卷。

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主要分歧在于本质是与可感事物相分离的理念型相,还是可感事物之内的形式。

西方思想家是:古希腊的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东方的思想家是:印度的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中国的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等。

现代文学史中哪个作家的什么作品体现了中国梦?怎么体现的?

骆驼祥子》是老舍代表作之一,以现实主义的笔法与悲天悯人的情怀,塑造了祥子、虎妞等一批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历史上拥有重要地位。

赵树理 解放区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开创了山药蛋派,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民族化和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著有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锻炼锻炼”,三里湾等。

中国现代作家有鲁迅、朱自清、钱锺书、巴金冰心、赵树理、贺敬之、艾青孙犁、徐迟。其中,现代作家以鲁迅、朱自清、钱锺书等为代表。鲁迅对这个社会的洞察力透彻到可怕。

卓立于这一运动之外的作家夏目漱石,其代表作《我是猫》以嬉笑怒骂的讽刺给予近代社会的种种弊端以有力抨击。

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一般指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白话文作品,这些作品既体现了现代白话文的规范和标准,又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呐喊》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收录鲁迅于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1923年由北京新潮社初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1卷。

作者可以决定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吗

作者意图是文学作品的内在灵魂。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将自己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等融入作品中,成为作品的内在灵魂。读者在解读作品时,会尽力还原作者的意图,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动机,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作品。

一经发表,作者就无法决定作品意义,因为读者和作者情感与观念不同,人生经历也不一样。更何况不少作品都比较“含羞”,就搁姑娘一样,女人心不好猜啊。一百个读者有一百个哈姆雷特

作品与读者,读者更具有能动性,对作品的理解完全从自己的需求出发,而与作者无关。皮日休的《读司马法》正是这样一篇读后感,他对《司马法》一书的体会和感受与众不同,就在于阅读者审视作品的角度和一般的军事家不同。

这要看这个作家的水平,一般都很难,因为自己在写的时候,脑子里很多想法场景之类的没表现出来,但是他在看的时候又自行脑补了。

读者站在作者立场解读作品时,更容易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而不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据说很多获得诺贝尔大奖的作家,在写作过程中是把自己的情感代入作品中描述的,这和读者阅读作品时的代入其实是相同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