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怎么查文学理论真题

  1. 如何辨别一个人是否真的懂诗词?
  2. 为什么感觉国外文学类书籍读不下去,无法沉浸到作者的情感里?

如何辨别一个人是否真的懂诗词

诗是缥缈的云烟,

诗是花香一片,

诗是灵动的音符,

怎么查文学理论真题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诗是跳跃的水面。

诗中散发着麦香,

诗中流出酒的醇甘,

怎么查文学理论真题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诗中有蛙鸣鸟唱,

诗中有溪水潺缓,

诗中有动人的旋律,

怎么查文学理论真题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诗中有美丽画卷,

我也不懂,可我偏偏就喜欢诗词,那又怎样,喜欢就好,爰看不看,不看拉倒!一没问谁要钱,二不靠它挣钞,高兴来上几句,不高兴请也不到,我就这样随性,过得也还算好!天天头条转悠,自在快乐逍遥!只要活出真我,懂与不懂何妨!


呵呵,看一个人是否真懂诗词。

关键在二个字,即“真”“懂”。

和年龄,职称,头衔无关。

因为,我们现在学诗词,已经脱离了,古代诗词的语言环境。我们现在是在继承传统,而不是在创造和发扬。

举个例子,中国举办了几届诗词大赛。什么连句,集句,飞花令都有,但是,即席赋诗的几乎没有

又比如说,懂诗词,中文系大学教授应该是懂了吧。是懂的,看他们在诗词大会上的评判,风趣幽默,谈笑风生,时不时掌声雷动。想来一定涨粉不少。

但是说他懂吧,还真是不懂。

比如南京师范大学的郦波教授

估计也是一时兴起,做了一个苏轼的集句。

他的集句是这样的:

如何辨别一个人是否真的懂诗词?

诗词的概念很广啊,有古诗,现代诗,散文诗。

现代诗和散文诗重在阅读理解,感受诗作者的汹涌诗意,你能体会到作者的传达,你就懂了。而现代诗的格式相对自由,有利于浪漫感情的抒发。没有一个固定标准自然也无法从文体上来看出写作者是否真懂诗词,区别还是在于诗心的有无。

“轻轻地,我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这是诗。

“我啥都没拿就偷偷摸摸地走了”这就不是诗。

以上是玩笑。

数寒星

檐下数寒星

不知蚊热情

怕惊云上月

什么叫懂?心领神会之意。

没必要故弄玄虚,装出一副掌握过宇宙真理的样子。

诗、也是由汉字组成的,写出来是抒发作者感情和供其他人欣赏的。一个人,哪怕把中国所有的诗词都解读了,也只能代表自己的一个视角而已。

而作为普通人,哪怕只知道李白的那一首《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你也不能武断的认为他不是真的懂诗。

请放下你那狐***虎威的姿态,老老实实的做一个普通人,而不是借助诗词来显摆自己。因为当初这些诗人写诗的目的,显然不是为了让你作为资本向世人炫耀的。


为什么感觉国外文学类书籍读不下去,无法沉浸到作者的情感里?

欣赏文学作品,其实就是欣赏痛苦。好的文学作品,就像糖衣炮弹,外面甜,核心的东西会把你的内心炸得粉碎。当我们年少时,就像《悟空传》里面的说的一样,“我要这天,再也遮不住我的眼……”,年少的我们有一种想改变世界的梦想,且斗志昂扬,遇到不公平的事,先过过嘴皮上的瘾。到后来我们走上社会,被社会无情的风浪打得血气翻涌,受了心理的伤,然后我们像祥林嫂一样,把自己的伤口展示给别人看。然而,在别人眼里,你的伤口只是“蝴蝶伤口”,和“喇叭伤口”的区别。在别人眼里,你的痛苦,只不过是人家茶余饭后消遣的话题。当然了,人家还是够意思的,安慰你一下,说什么“我以前受的苦比你多多了”。

再以后,我们发现,人之痛苦,就像《围城》一般。你说“围城”外面的人,羡慕“围城”里面的人,那么,究竟哪个是围城里面,哪个是围城外面呢?你不知道。很多时候,你既处于围城里面,也处于围城外面。人生就像迷宫一样,当你认为走出去了,实际上还在里面。当你还在里面,很可能你已经出去了有的痛苦就像皮肤上被划伤的伤口一般,是显而易见的。别人理解你也很容易。黑白分明吗?

王蒙曾说,小三是个侮辱女性的词汇,建议取消。王蒙说,小三并不都是可恨的,他见过那种心里特别善良的小三。我们看待小三,不能一棍子打死。可是,有些事情说说容易,因为说,比做,容易多了。被列在不道德的标签上的人,其痛苦,只能埋藏在心里。就连父母也会踩上几脚。看文学作品,我觉得需要太高的素养吧。当然有的人只是欣赏纯粹的文学艺术,所以讲起来也一套一套的,把中西文学理论都用上。

之所以觉得外国文学读不下去,无法沉浸到作者的感情中去。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是语言不通。外国语言和中国语言的传统习惯、表达方式、历史渊源、人文地理等等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会对作者的创作意图感知不清,会对作者的思想感情捉摸不透,会对作者的表达方式不能认同,故而觉得难懂、费解、吃力。

其次,来自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其本身的质量没有保证,海量的文学作品谁优谁劣,本国读者尚且弄不清楚,何况是外国人。读不通,很可能是作品本身太过差劲。

至关重要的是,译者的文学修养文字功力。作品的内容,需要是译者所熟悉、所擅长的领域。翻译作品,甚至可以看作是原作品的再创作,很大一部分来自译者的同化、润色、发挥,翻译作品几乎代表了译者各个方面的水平。

看外国文学作品,拖沓冗长是通病,狂话连篇是特点,不知所云是常事。那可能都是翻译的原因,没有很好地变通,没有恰当地转化,没有大刀阔斧地修剪。

作品给人的印象如何,与译者有直接的关系。几种[_a***_]一对照,优劣立显。上学时课文中学过的一些外国文学,至今回忆起来还印象深刻,比如法布尔的《蝉》,莫泊桑的《项链》,译得非常好,比后来见到的其它译本不知要好多少倍。

感觉外国文学作品艰涩难懂读不下去的,多半是译者还处于翻译的幼稚期,说不定就是在搬着英汉字典一字一句地直译,当然不堪入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