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代: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阳关曲·中秋月》: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海光潋滟月团圆,一颗明珠落玉盘。—— 蒲寿宬 《又渔父四首》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此路无知己,明珠莫暗投。—— 高适《送魏八》万里无云镜***,最团圆夜是中秋。
宋词中秋节的诗句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过洞庭》、《满江红·中秋寄远》、《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水调歌头·偏赏中秋月》[宋] 朱敦儒 偏赏中秋月,从古到如今。金风玉露相间,别做一般清。是处帘栊争卷,谁家管弦不动,乐世足欢情。莫指关山路,空使翠蛾颦。水精盘,鲈鱼脍,点新橙。
1、有关中秋节的书有《节日里的中国·中秋》《时间的乡愁》《月亮:艺术、科学与文化》《宫里过中秋》《烟火三十六味》《大地上的行走》等。《节日里的中国·中秋》这是一部为国人量身打造的传统节日知识读本。
2、《周礼》在汉代最初名为《周官》,始见于《史记·封禅书》。《周礼》中记载先秦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礼法诸制,多有史料可***,所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无所不包,堪称为中国文化史之宝库。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丛书:中秋节》分60个部分,主要介绍了恒山名称的由来、恒山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恒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与恒山相关的民俗文化以及文学作品中的恒山等等。
4、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西周周公旦所著的《周礼》。中秋节普及于汉代,汉代是中国南北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时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先秦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的活动。
5、自古以来,有关中秋节的对联不少,其中大多在“中秋月”上做文章。 中天一轮满,秋野万里香。 这是“鹤顶格”对联,即藏头联,虽不现“月”字,但“一轮满”已点出月满时的景观。
6、《唐书-太宗实录》记载 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普及始于宋代,至明清时期,与元旦齐名,成为主要节日之一。它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 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1、米芾《中秋登楼望月》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苏轼《念奴娇·中秋》青烟幂处,碧海飞金镜。
2、《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唐代: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3、适合中秋节朗诵的作品: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4、一 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二 刘方平: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李商隐: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5、最脍炙人口的中秋诗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6、《嫦娥》 [唐] 李商隐 原文: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译文:在云母屏风中悄然独坐,残烛的光影幽深。长长的***已逐渐斜落,晨星也渐渐地隐没低沉。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8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