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作品 > 正文

批驳文学作品,批驳文学作品的句子

  1. 如何评价商鞅及其作品《商君书》?

如何评价商鞅及其作品商君书》?

商鞅是中国历史最早和很少有的成功改革者,他提倡法制、奖励农垦,他的新法使列强时的秦国成为最富強的国家,从而一举统一了六国,为中央集权制治国、作出了表率和历史性的贡献,据考证他的《商君书》是后人托他的名而写的。

现存26篇的《商君书》又叫《商子》,这本书据传是商鞅所作(也有学者持反对意见,认为这是集多名法家人物思想所编),这本书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代表作之一,在过去一直是太傅教太子的教材,只有历代君王和准君王才能读到。

建国以后,这本封建社会的***,才广泛被百姓所读,最初公开讲解这本书的人是上海电视大学中文系教授鲍鹏山,称最黑不过《商君书》,用不到三万个汉字就把封建君主治国手段阐述得头头是道,深刻到无以复加,而《商君书》所阐述的依法治国,集法家的丑陋和阴损之大成,《商君书》本身,就这么成了空前绝后的“严刑峻法”。

批驳文学作品,批驳文学作品的句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其实读书最大乐趣是每个人都能产生不同的看法,特别是古文,要是拘泥于他人的看法去读书,那就有点味同嚼蜡了,我们可以带着批判的态度去吸收古人留给我们的民族文化遗产精华嘛,《商君书》中体现了:重本抑末,反对空谈、革新变法思想、重农重战思想和重刑少赏的思想等重要的法家思想内容

《商君书》内容分别是:第一篇更法、第二篇垦令、第三篇农战、第四篇去强、第五篇说民、第六篇算地、第七篇开塞、第八篇壹言、第九篇错法、第十篇战法、第十一篇立本、第十二篇兵守、第十三篇靳令、第十四篇修权、第十五篇徕民、第十六篇刑约、第十七篇赏刑、第十八篇画策、第十九篇境内、第二十篇弱民、第二十一篇御盗、第二十二篇外内、第二十三篇君臣、第二十四篇禁使、第二十五篇慎法、第二十六篇定分。

《商君书》也称《商子》,现存26篇,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商君书》的具体内容我们可以从商鞅变法中看到端倪。“商鞅变法”不仅给秦国,乃至给中国历代王朝产生深远影响。比如奖励耕战、轻罪重罚、重农抑商、奖励耕战、郡县制。这些政策虽然有众多弊端,但能够绵延两千多年就能够看出《商君书》对历代统治者的影响。

批驳文学作品,批驳文学作品的句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法家另一位集大成者韩非的法术势思想同样给历代君主产生了深远影响。法是法律,是用来统治全体人民的工具。而术是君主驾驭群臣,用阴谋的手段考察群臣的手段,用术愚弄臣民。势是权势,是君主所掌握的生杀予夺的权力,是君主运用法和术的前提。

秦朝是以法家为立国之本的,秦朝之后的朝代纷纷以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但是国家政策还有许多商鞅变法的影子,比如重农抑商、连坐法、奖励耕战、郡县制,而历代君主也多数热衷于用法术势统治君臣。

所以秦朝之后虽然只提儒家思想,但暗地里一直都有法家的影子,也许《商君书》一直是统治阶级的必修课。

批驳文学作品,批驳文学作品的句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曾辅修过法律,读过《商君书》原著的路过。

作为法家学派,《商君书》的确是一本很多问题有独到见解的文献。

然而,已经被人曲解过多,以讹传讹,以至于偏离本意,面目全非。最典型的例子,如网上流传甚广的“驭民五术”。

在《商君书》中,商鞅从未有此表述。

众所周知,秦发源地甘肃,陕西不过是当年东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周幽王被犬戎杀死后,丰镐(西安)被犬戎杀得片甲不留。 秦国发源地在甘肃天水,秦公墓在甘肃陇南礼县大堡子山。 秦攻破丰镐(西安),赶走犬戎,代替周幽王定都咸阳。

某些人拿着商鞅的大旗四处招摇撞骗。此人***与龌蹉至极,非我族类,其心必诛。

先秦法家,分为三个流派。“法,势,术”。韩非子是集三家大成者。

商鞅,就是先秦早期法家中“法”的一派的开创者、实践者。所谓“法”,就是严刑酷法,用法规,条例来治理民众。

原名公孙鞅,他曾经在魏国打工,他本来是卫国人,所以一般称他为卫鞅。他在魏国是魏惠王时的宰相公叔座门下。这个时期,秦国还是属于被中原朝堂和诸国看低的时期。毕竟远在关外,在中原诸国看起来,那是生产力极其低下的蛮子。秦孝公知耻后勇,向天下招贤。卫鞅找到了机会,就来了秦。

他找了近臣引荐了三次,第一次跟秦孝公谈三皇五帝,老板听得睡着了,把他打发走了。第二次跟秦孝公谈周王之道,又被打发走了。当卫鞅再去找近臣的时候,那人都不好意思推荐了,但是就是厚着脸皮的第三次,成了。这次他讲的是王霸之道,如何成就霸业。秦孝公就上心了,两人谈了三天三夜,真是如鱼得水,如虎添翼。

那我们来看,卫鞅的治国之道到底是什么啊?他到底是儒家,黄老之道,还是法家?老板喜欢什么,他就说什么。孔老人家他周游列国,宣讲自己政治主张,人家不喜欢,他就惶惶然如丧家之犬,绝不改变自己的政治理想。所以,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法家和儒家不同的价值取向。

秦孝公真要是对周公感兴趣,卫鞅保证是个大儒。所以啊,这个人,其实不地道。但是他也有可贵的一点,他是一个坦率到对自己的***主张毫不掩饰。他毫无原则,不择手段。虽未必正,但是很真。

他上位之后,开始变法。通过“城门立木”建立了威信,通过“耕战一体”、“户籍制度”、把所有的秦国老百姓绑上了发展军事和战备后勤的战车,只能耕或者战,举全国之力,财政上去了,军事上去了。

秦孝公一开心,把商洛地区赐给卫鞅,卫鞅就成为商君。所以就叫商鞅。

后来秦孝公一死,商鞅就被痛恨变法改革的旧贵族车裂了。

《商君书》呢,是后来的门徒,或者说追随者编纂的。着重记载了商鞅的法家治国理论,这个东西呢,要自己去看,去读懂,不大方便在网络上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