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伊林是我国读者十分熟悉的著名苏联作家。他诞生于乌克兰。他从小酷爱读书,喜欢大自然,喜爱科学实验。童年时期曾仔细观察和研究蚂蚁的生活情况,观察天空和星象。这一切,为他日后用文艺的手法,诗一般的意境、创作科普作品打下了基础。1914年中学毕业,因成绩优异获得金质奖章。从1924年起,他还在大学念书时就开始创作科学文艺性短文。1925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工艺学院。1927年创作的《不夜天》是他第一部有分量的作品,一出版就受到读者的喜爱。
米·伊林的作品作为优秀科普作品的典范,对我国科普创作界产生了很大影响。老一辈的科普作家和50年代成长起来的许多科普作家,都从伊林的作品中受到教益。
伊林善于把文学和科学结合起来,用文艺的笔调,用生动的比喻,用典型的事例,用诗一样的语言,娓娓动听地讲述科学知识。他的作品活泼而又逻辑严谨,趣味是从知识本身中挖掘出来的而不是外加的噱头,材料丰富而不枝蔓。这些都是伊林作品从写作技巧上来看的优点和特点。我国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曾在《人民日报》上用"内容丰富,文字生动,思想活泼,段落简短"这样16个字来概括伊林作品的写作特点。
米·伊林具有代表性作品有:《十万个为什么》、《不夜天》、《黑白》、《几点钟》、《在你周围的事物》、《自动工厂》、《原子世界旅行记》、《人怎样变成巨人》(第一、二、三部)、《书的故事》。
米.伊林是著名的苏联作家,他一直都热爱科学自然一类,所以他的作品大多是科普类型。他的经典代表作也是第一部有分量的作品《不夜天》,作品一出版就深受读者喜爱。他善于把文学和科学用严谨的方式结合起来,内容丰富而不简单,笔调清新脱俗,选用的事例都比较典型,作品生动活泼却又不失稳重严谨。我国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曾在《人民日报》上用“内容丰富,文字生动,思想活泼,段落简短”这16个字来概括伊林作品的特点。
伊林的代表性作品有:《不夜天》、《十万个为什么》、《人怎样变成巨人》、《原子世界旅行记》、《黑白》、《几点钟》、《书的故事》、《在你周围的事物》、《自动工厂》。
米.伊林的作品在中国译存在已有70多年之久了,它一直是广大青少年和成年读者们的“良师益友”,真的值得一看。
米•伊林是是我国读者十分熟悉的著名苏联作家。特别是读过《十万个为什么?》的人,比较了解。
米•伊林,出生于乌克兰。打小好读书,痴迷科学实验。曾仔细观察和研究蚂蚁的生活情况,观察天空和星象。这为他以后用撰写科普文学作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于大学念书时就开始小试牛刀,创作出科学文艺性的小短文。1925年他顺利毕业于列宁格勒工艺学院。在1927年就创作出《不夜天》作品,这是他人生中第一部比较有分量的作品,作品一经发表,就受到广大读者的喜欢。
写作成功后,他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在以后的30多年时间中,他就为青少年创作出了《几点钟》、《黑白》、《十万个为什么》等几十部科学文艺作品,这些作品非常受喜欢。这些作品在普及科学知识、鼓励人们积极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令人惋惜的是,1953年11月15日,米•伊林在莫斯科逝世,终年只有58岁。
可以说米·伊林的优秀科普作品,对我国科普创作界也产生了巨大影响。许多老一辈的科普作家,以及和50年代成长起来的许多科普作家,都是从伊林的作品中受到启发和鼓舞的。
伊林在创作中,善于把文学与科学很巧地结合起来。他用文艺的写作手法,运用比较生动的比喻,引用典型的事例,再用诗一样的语言。象娓娓道来的讲故事方法来讲述科学知识,让人们能准确理解,而不枯燥。
同时,他的作品具有语言活泼,逻辑思维严谨,有很大的趣味性,可读性。他善于从科学知识中挖掘出让人喜欢的因素,运用的材料丰富而不繁杂。我国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曾在《人民日报》上用“内容丰富,文字生动,思想活泼,段落简短”这样16个字来概括了伊林作品的写作特点,也是对他作品最好的肯定。
伊林一生创作很多作品,具有代表性作品有:《十万个为什么》、《不夜天》、《黑白》、《几点钟》、《在你周围的事物》、《自动工厂》、《原子世界旅行记》、《人怎样变成巨人》(第一、二、三部)、《书的故事》。
特别是他写的《十万个为什么》,在我国影响最大,也最受欢迎。他用屋内旅行记的方式,把从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许多事物,来提出一些饶有兴趣的问题,再进行科学的、有启发性的解答,让人一目了然。可以说正是这部《十万个为什么》在我国的出版,才使无数印中国青少年迈进了知识大门,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
图片来自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8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