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流派 > 正文

吴蜀文学是什么流派的代表作

  1. 魏蜀吴三国领导人,你最愿意追随哪一个人?
  2. 如何评价庞统本人之才?如果他没有身死落凤坡蜀汉会有怎样的不同?

魏蜀吴三国领导人,你最愿意追随哪一个人

我选孙权

孙权天生雄伟,异于常人。《三国志》有记载:

孙权的长寿,早在年轻的时候就被人看出来,这或许也是孙策选择他做接班人的原因之一,因为在此之前,孙坚和孙策都属于英年早逝。

吴蜀文学是什么流派的代表作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那么长寿的君主,为什么值得跟随呢?非常简单,只有长寿,你不需要隔三差五的选择站队,因为太子接班还很早,你只需要专心侍奉孙权就行,而且颁布的政策,也有持续性,不至于朝令夕改。

既然要选择一个领导人追随,那很明显,他对臣子好不好,大方不方法,宽容不宽容就很重要。巧合的是,孙权对臣子特别厚道,且宽容。举两个例子:

1.潘璋

吴蜀文学是什么流派的代表作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潘璋就是那个擒杀了关羽父子的家伙,本身品行不端正,甚至还是个流氓无赖,史书上有记载:

潘璋年轻的时候就欠钱不还。那么跟了孙权,做了将军之后呢,也没什么两样,他在军中开办了市场,通过销售违禁物品赚钱盈利。有人监督他,举报他,然而:

魏蜀吴三国领导人,你最愿意追随哪一个人?

吴蜀文学是什么流派的代表作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我愿意追随刘备,也就是蜀国领导人。

我基于三点考虑:

当时历史背景下,刘备是“正规军”,乃皇室宗亲,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论背景刘备是当之无愧的汉室血脉,他光复汉室的理想抱负,是仁德之举,所以投靠正规军,于情于理再合适不过了。

从“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以及对赵子龙的惜才爱才等事例可以看出,刘备在选拔人才方面是唯才是举,以理服人,以情化人。他的这些屈尊降贵求人举动,是非常让人敬佩和动容的。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所以这些英雄人物投靠刘备是理所当然之事。

自古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刘备品性仁义天下人皆知。一路布施仁义有口皆碑。例如他主动拒绝刘表送荆州,带着老百姓一起逃亡等等,像这样的领导人,大义凛然,心中时刻装着老百姓,乃一明主,好马易得,明主难求,所以投靠明主也是明智之举。

说完刘备方面的一些原因,还不得不考虑另外一个方面,那就是当时的时局。当时曹操跟孙权已经牢牢掌握战争的主动权,而且各把一方,尤其是曹操,当时已经占领了大片土地,他们帐下文臣武将非常之多,而此时刘备帐下并无很多人才。如若投靠曹操或孙权,很难在这些文臣武将面前拔得头筹,很难有施展抱负的机会,与其这样,还不如投靠刘备,这样被得到重用的几率反而大一些,更能凸显自己的地位和作用,何乐而不为呢?

三国兵力对比:

魏:总兵力在40-45万左右,西线雍凉为6-7万,南线荆豫10万,东线徐扬10万,洛阳及各据点10-15万。

蜀:总兵力在10-13万左右,北线汉中5万,东线永安2-3万,成都各据点3-5万。

吴:总兵力在20-25万左右,主要部署在濡须口,南郡等长江沿线据点。

从兵力来对比的话,明显魏国最为雄厚。

曹魏:

作为三国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的魏国继承了汉王朝的极其丰厚的遗产。在古代南宋以前),北方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而魏正处于这个地方,为其今后的发展的提供了先天上的优势。曹操的制订了“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方针,并“募民屯田许(都)下,得谷百万斛”,推广至魏的各个州郡,使北方由汉末战乱时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变为“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从而达到“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

蜀汉:

位于现今四川盆地,享有天府之国美誉的蜀国有着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土地肥沃,人民勤劳。加之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诸葛亮的一些治理,尤其是在治铁、煮盐、织绵等重要手工业,实行公营,并设立专职官员加强管理。使蜀国在极其不利的环境下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条件和资本。

东吴:

魏蜀吴三国的领导人不如我们直接说是曹操,刘备,孙权三个人。

我先表表明自己的观点,首先我是江苏人,所以我选择跟随刘备,至于我的理由下面我要讲三点。

理由一:刘氏是皇室宗亲,不管我们承认不承认,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他是汉室宗亲,所以跟随刘备是对正统的跟随,当然他自己为王肯定是有私心的,但这也算是一种理由吧!名正言顺,这也是我们看三国演义的时候总是很喜欢刘关张,不喜欢奸雄曹操的原因,我坚持我的价值观。

理由二:刘备礼贤下士,从刘备三顾茅庐的典故就可以看出,刘备本人礼贤下士,待人接物都比较随和,平易近人。而反观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莫要天下人负我,说实话我很不喜欢这种自我的人。至于孙权嘛,我一直都觉得他只是命比较好,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才干,毕竟江东的人才还是很多的嘛,满朝的元老他也烦不了多大的错误(五征合肥就比较逗)。

理由三:刘备这边的升职空间好,曹操身边的猛人太多了,比如说荀彧,郭奉孝,陈宫,司马懿,夏侯家族,曹氏家族,那是人才济济,反观刘备这边,武将虽然猛但是就那几个,谋士死的死,最后只有诸葛亮操持大局,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当然大家也可能有其它的看法,仅供***!麻烦点赞关注!

当然是玄德。

曹操是什么人,梦中好***,挖祖坟,大屠城,小吃肉。许攸如何,大功盖世,语狂就杀了,曹操不授意许褚会动手?杨修如何,太傅杨雄之子,鸡肋就杀了。荀彧怎样,过命的交情,政见不和就逼死了。司马有懿,战战兢兢,汗不敢出,鹰视狼顾之相收的紧。你们这帮键盘,口口声声的说爱曹操,穿越过去全是爱显摆显摆的主,分分钟上断头台。这就是个比秦皇还暴的暴君,你无才杀,有才用完后再杀,死了也逃不了搜身,体会各种花式死法。

仲谋呢?呵呵,伯符的弟弟,只肯追封哥哥为长沙郡王。伯言之才不亚于孔明,就因为是他哥的女婿一直冷处理。张昭如何,三代老臣,赤壁谏言让仲谋记挂一辈子。中人之资,御江东之地,若不行诡计,不使权谋,不以霸道治人,岂能久矣。这就是不长大的中二青年,靠***压人维持他的高压。

只有玄德,也唯有玄德。待人以诚,两诏庞统,三顾茅庐,四请刘巴,名士清流,以刘备为友,荐者众。关羽张飞赵云等虎豹之将,分离而后聚,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野草吃的,野居住的,野妻弃的。就是那不得不降曹丕的黄权,也说刘备必不会害其妻子。除了了那个狂士彭什么的,谋反而诛。其他人等,降则善待之用之,去则善言之,无不感刘备之厚意。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仁人义士,不外如是。

如何评价庞统本人之才?如果他没有身死落凤坡蜀汉会有怎样的不同

庞统其貌不扬,却胸怀韬略,素有大志,可谓是群星中的一个不折不扣的怪才。

虽然他的生命十分短暂,从出山到落凤坡的遭袭被杀,也不过是一个瞬间。无可否认,他在有限而短暂的生命中,为刘玄德的兴复汉室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庞统是实现隆中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人才,他的加盟,为刘备集团提供了进一步飞跃的契机。按照“隆中对”的规划,取得荆州、站稳脚跟是第一步,其次是西取巴蜀,跨有荆益,然后兵分两路,消灭曹操,最终统一天下。

刘备联合东吴,在赤壁之战中打败南下的曹操,又趁机取得荆南四郡,进驻南郡,可以说已经实现了“隆中对”的初步目标。这一次,刘备又突破重重障碍,西进取巴蜀,为三分天下作最大的冲刺。但是,他为这次进攻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牺牲了庞士元。

庞统之死,不但对进占益州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更迫使刘备、诸葛亮不得不改变原先的人事安排,从而也为“隆中对”的继续实施埋下了隐患。

由谁去援助刘备,由谁留下镇守荆州,这是当时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对此,清人王夫之曾设想:“为先主计,莫如留武侯率云与飞以守江陵,而北攻襄、邓。取蜀之事,先主自任有余,而不必武侯也。”(《读通鉴论》卷10)在他看来,诸葛亮应当与赵云、张飞等留守荆州,而让关羽率援军入川。刘备有雄才,关羽骁勇过人,再加上***足智多谋,诸葛亮实在没有必要率军入川。

其实,若庞统不死,王夫之的分析自有其合理之处,而且诸葛亮也很可能继续坐镇荆州。因为诸葛亮虽然在“隆中对”已经提出要将政治中心移向益州,但也同时强调必须兼顾荆州,荆州军队是钳形攻势的另一臂膀,不容有失。但庞统死后,情况有了很大变化。原因在于庞统不但能够协助刘备进占益州,而且在此之后还能从事治理工作。

以刘备之雄、关羽之勇、***之智,固然可以取得益州,但关键是之后由谁来治理呢?关羽武勇绝伦,但治国显非其所长;***智谋高超,但心地过于狭窄,“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传》),以此担当治国重任也不适合,因此诸葛亮只有亲自率军入川,而留关羽镇守荆州。虽然就当时的形势来说,关羽是留守荆州的最好人选,但毕竟不是最适合“隆中对”战略方针的人选,而后来也果然出了问题。

 可见,庞统是名副其实的凤雏,是未能得到施展的英雄。满怀敬意,我们从史从文学中领略到庞士元的雄才大略,目睹了他人生的大喜大悲,数说其功绩,非寻常人可及也,乃经天纬地之才也。后人对庞统之死作诗叹息:

  古岘相连紫翠堆,士元有宅傍山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