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于2003年7月发布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联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里面对‘We Media’下了一个十分严谨的定义:‘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
费解,陌生。
如果译者完全按中国语言来翻译,会失真,会丢失一些东西——这还是科学性说明性语言的翻译,文学的描写性语言的翻译更是如此。要想曲尽其妙,就会异于本土语言习惯。
不过,读多了也就感到舒服了。
记得最早读的一些外国文学作品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青年近卫军》,没有觉得有什么别扭,读鲁迅翻译的《死魂灵》,因为鲁迅是大家,语言精炼独特,就感觉他的那种翻译语言比较陌生,但后来外国文学作品读多了,又长期读《世界文学》杂志,所以也就习惯了,还能欣赏语言的美妙。
(图片来自网络)
主要翻译的问题吧,人民文学出版社有个外国文学名著名译系列,都是名家翻译,比如丰子恺,杨绛,朱维之,朱生豪,叶君健,傅雷等等,尽量买早期学者的译著,这些人大多有旅欧旅日求学的经历,而且学问扎实。
别扭一般出在语句上。
主要还是翻译的问题,若是懂外语,用外语直接阅读就不会有这样的情况。
即便有,那也只是因为思想方式不一样,若是只是因为思维的方式不一样,那到还好,毕竟没个人的思维角度都不一样,有些东西或许年轻的时候不太理解,但是随着年纪的增加,会理解更多不同的思想。若是你这个时期看着别扭,等你年纪在大一点,经历的多一点,回头来再来读,应该会好很多。
然后在把问题回归到语句的方面。
翻译过来的版本与原本是不一样的,就算译的再好也会有差别。
各个国家的语种不同,即便翻译出来了意思,即便意思翻译的在精确,但翻译过来的毕竟是翻译过来的。
就好比将汉语翻译成外语,经常会有很多人说,老外的语言无法将唐诗,宋词翻译出它的意境。
这对于外语翻译成汉语来说其实是一样的。
不过总的来说,读一本说,优美漂亮的语法毕竟只是作者为文章增加的色彩,能将文章所要表达的精神读懂才是最重要的。
翻译,总不能尽表原文精髓。读原文吧。就以普希金《***如生活欺骗了你”为例。一篇8行短诗,中译文也无误。就是念不出诗味,反有几分老年人的唠叨。读原文,意境完全不同了。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9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