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我认为在文学艺术的道路上,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有人说“遗憾的艺术”,它的道理亦在于此。那怕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也不是绝对的完美,也称不起“天下第一”!
至于“武无笫二”这种说法,它也不是说“武术”都是第一,只是习武者追求第一的境界罢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一切自称“天下第一”者,终被后人所嘲笑。……
关于如何评判文学作品的好坏?它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只有经过“大浪淘沙”的洗礼,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一切文学作品,都要通过历经的检验!红极一时的作品,不见得一定就好!也不一定就能流芳百世,经久不衰。名不见经传,一时不被认可的作品,也不一定就是“不好”。这就是说任何文学作品,都有它的社会局限性,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打扰和制约。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必需经过历史的考验!
浅谈以上可个人之见,仅供参考。
期待你的评论!
一部文学作品,自然有它的评价体系,任何文学作品都可以参照这样的评价体系来论断得失短长。
而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不过是民间一句俗谚,用来评价一部文学作品有它合理的成分,但不是唯一的标准,也不必把它当成评价体系的金科玉律。
一部作品的好坏优劣,重点在于评价人于心中的认知体系,和本人的学识、修养、见识有关,却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感受和体味。
在现代文学作品评价体系中,我们将文学作品视之为客体读物,受到来自主观阅读的严重制约,意即读者什么样的意识和风范,那他的审美标准一定就有什么样的差异───一部同样的作品,在不同的人眼里,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表现层次,也可看出不同的认知轨迹,这是文本阅读对象所决定的。
当然了,作品本身的意蕴和层次也至关重要。
我们阅读文学作品,首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文章:一是文学形象;二是文学典型;三是文学意境;四是文学象征意象。
而这些阅读层次和阅读感受,又要从作品的文学风格和审美特征来体味,具体深入到作品中去,在文采、情调、气势、氛围、韵味这些基本表述中去寻觅,去发掘,去探究,去整理。
具体来说,阅读作品本身,就是一个自我审美的过程。不仅自己的阅读审美,还有作者的文学风格。这样这些审美取向趋向一致,才有可能达到作者和读者的身心共鸣,也就会让这篇作品在作者与读者之间架起沟通和信赖的桥梁,完成一次文学的审美过程。
而一个作者的本身文化属性,也会决定一篇文章的文化差异和价值取向。比如作者的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作者的文学风格与民主文化;作者的文学风格与地域文化;作者的文学风格与流派文化等等。
这些巧合都碰上了读者的自我认识设定和价值审美,这篇文章才会发挥出来巨大的共识功用,也才会使得文章本身焕发出夺目的神***和光芒,也才会得到很多相同文化人士的认识趋同,也才会一起将文章推送至人所供奉的绝对高度。
文艺当随时代,就是标准。
古今中外,每个时代的标准都不一样。
各国的国情不同,中国人认为好的东西,美国人认为是坏的,诺奖是美国为首操纵的奖项,它以偏见为标准,中国人不一定接受。
中国古代的封建礼教,当时立为做人的标准,现在很多已淘汰。诗词当时是取士的标配,现在的博士,研究生,教授不懂诗词也很正常。
平时,提倡多参加户外活动,走出去参加集体交流。而现在面临疫情非常时期,为保安全,限制聚会,少外出,居家为主。
人生在世,不要老想个人求名图利,应多想国家利益,多考虑别人的感受。你争得了天下第一的虚名,有什么作用?还不如捐点钱来得实际。
这个标准很难制定。
但愚以为,优秀的标准还是有迹可循的。
其次,优秀的作品应该有对于现实的反映与思考,即使是非常隐晦曲折的。
对于现实毫无感触,岂非麻木自私的庸众,当什么作家?
其三,优秀的作品应该如诺贝尔文学奖标准——理想倾向。
已努力达到人类从未到达的高度。
其四,因此,优秀的作品应该具有独立的创造性。
其五,优秀的作品应该是丰富深厚的。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9466.html
上一篇
文学作品的教育意义
下一篇
中国古代文学流派发展变化